2.QL評分方法
綠色建筑追求最小的能源、資源與環境代價,而獲取健康舒適高效的建筑環境。這二者有時是彼此矛盾的。為清晰地對這二者的實際狀況給出科學描述,本評估體系采用了Quality(質量)和Load(環境負荷)這兩個指標。這種雙指標方式與目前發達國家標準(如美國LEED)相比,解決了上述矛盾,更準確地刻劃了被評估對象的綠色性。在具體評分時把評估條例分為Q和l兩類:Q(Quality)指建筑環境質量和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水平;L(Load)指能源、資源和環境負荷的付出。二者綜合起來即可對建筑物的“綠色”程度進行全面評價。
在考察建筑物的L(Load)品質時,沒有直接采用L而是轉化為LR(Load Reduction,建筑物環境負荷的減少)來評價,也就是說“建筑的環境負荷降低得越多,得分越高”,易于操作。然后,便可利用統一的5級評分制(此時L=5-LR)及與之配合的權重表,分別對不同類型的建筑的Q和LR進行評價。
根據評估項目在不同階段的重要性,分別制定了相應的權重系數。參評建筑實際的Q/LR得分=∑(5分制得分×權重系數)。對于包含多類型建筑的園區,需由建筑各類型建筑的面積比乘以其相應的Q、LR得分情況,才為整個園區的綜合評價結果。
參評建筑的Q/L評估結果可通過如圖2所示的兩維圖表進行科學的描繪。
其中:
A區:很少的資源能源和環境付出和優秀的建筑服務品質,為最佳綠色建筑。
B區、C區:尚屬于綠色建筑,但或資源與環境消耗太大,或建筑品質略低。
D區:高資源、能源消耗,但建筑品質不高。
E區:很多的資源能源和環境付出卻獲得低劣的建筑品質,一定要避免的建筑。
除了提供一張二維Q幾圖表之外,評估軟件還能根據用戶提供的建筑信息,生成一系列直觀圖表,向用戶生動地展示參評建筑在不同層次的條目評估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性能優劣。
四、主要創新
本課題主要創新如下:
1.從“綠色建筑”理念出發,針對我國具體情況,系統地提出我國綠色建筑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這不僅符合國際先進理念,還有突出創新。例如,強調項目論證的必要性,強調總量、規模和
容積率控制;強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
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種能源結構和使用方式下的評價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優化利用和梯級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轉換系統的能耗,提倡熱回收;綜合考慮并評價建筑的直接污染和間接污染;重視水資源的綜合高效利用與保護,強調分質供水與梯級利用、明確節水率與回用率的合理范圍、
強度用水安全性;對施工過程進行專
門評價,提倡綠色施工和綠色管理;重視驗收和運行管理,強調考核管理體制與激勵機制、考核實際運行效果和實測統計數據。在此基礎上提出全面實施“綠色建筑”的體系和
框架。
2.得到一批綠色建筑定量化評價指標體系,包括:通過對近20個實際項目的調研和測算,提出了建材全生命周期評價的4個定量指標,即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環境影響、本地化;建立了科學、客觀和全面的
建筑能耗定量評價指標體系,提出用建筑物耗熱量、耗冷量指標評價居住建筑節能狀況:提出與參考建筑比較的方法評價辦公建筑節能:直接對體育場館的圍擴結構部分的
熱工性能和做法評價節能效果;提出基于能質系數的ECC指標評價不同供熱空調系統及方式:提出TDC指標評價風機水泵等輸配系統能耗;提出熱回收能效比CEP指標評價新風熱回收;提出照明能耗系數并結合燈具、照度、控制等全方位評價人工照明;采用了單位建筑面積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體系(C02、可吸入顆粒物、N0x、S0x等)和建筑排熱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大氣(直接或間接)污染及溫室效應;
3.提出全過程控制的觀點與相應的評估方法和實施指南。根據我國建設項目實施過程的特點,把評估體系分成四個階段:規劃階段、設計階段、施工階段、驗收與運行管理階段。根據每個階段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評估體系。通過對各個階段的控制,保證最終綠色建筑的實施。這完全不同于國外(如美國的LEED體系)僅限于對最終項目的綠色評估。
4.提出用Q(Quality)—L(Load)雙指標體系及權重體系對我國的綠色建筑進行評價。揭示了建筑建設過程在獲取健康舒適的居住空間和占用能源資源、影響環境之間的矛盾,指出綠色建筑的核心是追求此矛盾的協調。
5.開發了一批與評估體系匹配的、可進行定量模擬計算、優化指導設計的軟件。
五、評估案例—某綜合體育訓練館(設計階段)
1.基本情況說明
某綜合體育訓練館,位于北京市某體育訓練局東院東南角。訓練局院的北面、南面、西面為城市道路,東面為城市規劃路。建設場址南向面對人工湖,東側貼臨某居住小區,北面與網球館及體操訓練房相鄰,西側是一小學。
該建筑風格追求現代化、地域化、本土化的契合,整體造型突出體育建筑的氣勢,以大面積的
金屬百葉和純凈的實體墻面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充分利用陽光,以減少后期運營成本。建筑面積為10968m2,建筑層數2層,建筑高度23.9m,主要結構類型為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筑首層為舉重訓練館,二層為籃球訓練館,一層
夾層和二層夾層為辦公室等其他功能房間。建筑設計充分考慮無障礙要求。
該建筑北側面臨訓練局體操館一側設有硬質鋪面的廣場,并與建設用地東側城市道路相通:西側設置有4米寬車道,其與建設用地南側城市道路相通,同時在建設用地西北角與訓練局院內原有南北向主路相連。所有人流及車流將由此進入綜合訓練館。綜合訓練館北側設有主入口。東側及西側各設有一處次入口。南側設有三處輔助疏散口。
該建筑采用
外墻外保溫做法達到墻體節能要求。
鋼筋混凝土屋面保溫采用30mm厚
擠塑板保溫材料。外
窗窗框為
鋁合金斷橋體系,
玻璃采用6mm+9mm+6mm
中空低輻射玻璃。
該建筑物中舉重和籃球訓練館均采用過渡季可送全新風的雙風機定風量全空氣空調系統,其它功能小房間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系統。空調系統等采用直接數字式(DDC)監控方式,并納入樓宇自動化監控系統,利于節能。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