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對建筑成本的影響已經很小,綠色建筑的踐行也將從高檔樓盤向普通樓盤遍及。“推進建筑節能減排,加 快綠色建筑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中國政府的戰略決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在第四屆國際智能、綠色建筑與建筑節能大會上指出,此次大會吸引了2500名相關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 房地產開發商參加。
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決策者們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著綠色建筑的發展,因為綠的背后卻是一種“慮”。
政府是憂慮的,嚴重的環境危機導致的可持續生存與發展問題,如同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頭頂之上。
目前,我國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底,我國新增的房屋面積將近300億平方米。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直 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會總能耗的30%左右。我國的單位能耗是同等氣候條件下發達國家的2~3倍,60%的空氣嚴重污染。
房地產開發商也是焦慮的。房地產開發市場從2007年底政府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以來,樓市的冬天還沒有解凍的跡象,房地產市場的驟然降 溫讓許多開發商無所適從。
“國內以前大部分建筑都沒有注重品質,壽命很短,留給城市的將是一堆垃圾。”沿海集團副總建筑師張長征向記者表示,近幾年房地產 的火爆,房子太好賣了,開發商不愿在房屋的品質上去花費更多,而消費者能買到一套價格合適的房子就已經很滿足了,房子的品質也就忽視 了。
開發商開始關注建筑的本質,綠色建筑成了他們改善品質的最好辦法。
2006年,國家首次制定中長期戰略發展規劃中,“綠色建筑”就赫然在列。同年10月,國家確定2006~2010年國民經濟五年發展規劃,“綠 色建筑”作為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內容見于其中。
2007年、2008年在連續兩年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明確地提到了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的建筑。
姜偉新指出,今后將進一步完善綠色建筑的法律和政策,改善建筑節能減排的技術標準。
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首次將生態與建筑合稱為“生態建筑”,即“綠色建筑”。70年代爆發的石油危機更是讓人 們意識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高速文明發展史難以為繼,高耗能的建筑產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國90年代末期開始引入“綠色建筑”的概念,近兩年來有著飛速的發展,逐步向國際接軌。像國奧村等項目的許多綠色技術的使用達到 了國際領先水平;像泛海國際、當代MOMA等項目憑借其在綠色建筑上的貢獻都曾獲過國際的綠色榮譽。
但總體而言我國的綠色建筑還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系統的技術政策法規體系,“綠色建筑”評估標準規范尚未正式頒布,國內“綠色建筑 ”領域的合作交流活動還未全面展開,“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和綠色消費觀念有待進一步提升。
“我國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來推動綠色建筑的發展。獎懲分明,一方面要鼓勵、補貼綠色建筑,一方面要懲罰高能耗、高污染的建 筑。”當代集團總建筑師陳音告訴記者。
綠色建筑注重的是一種綠色理念,而非奢侈品。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綠色建筑”對建筑成本的影響已經很小,“綠色建筑”的踐行也 將從高檔樓盤向普通樓盤遍及。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建筑也將回歸到它的本源——建筑品質,人們將更加注重居住的舒適度和人性化上。
每個人都有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權利,我們需要一個與自然同呼吸的建筑,需要一個綠色健康的住宅,讓居者“優”其屋。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