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20世紀90年代以來,很多科學家、政治家、社會學家和有識之士,陸續提出了人類文明的低碳生態發展方向。使得城市發展的模式面臨著轉型的抉擇。毫無疑問,轉型的方向就是發展生態城市。”11月1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領導總經濟師、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秉仁在論壇期間表示,中國城市轉型已頗為緊迫。
經過30年的高速發展,作為經濟主體的中國城市,已邁入矛盾與問題凸顯階段,即土地資源緊缺、住房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
目前,我國處于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進行生態城市建設,是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重點方向。
城市化倒逼生態化
城市化的預期,李秉仁引用了一份報告的數據。
“改革開放的30多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約1個點,城鎮人口每年增長一千多萬人。到
2011年,按照人口普查數據中國的城鎮人口已經超過6.5億人,城市化水平超過了49%。積極穩妥的推進城市化是"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發展主線,"十二五"期間城市化水平提高四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將增加五千多萬人。”李秉仁指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促進人類發展的中國新興城市化戰略》指出,從“十二五”開始,我國將用20年的時間,使我們城市化率達到65%。
城鎮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正在倒逼城市建設生態化。
“這是人們對城市發展規律所引發的思考。短短300多年的時間,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發展就消耗了大量的資源能源,排放了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全球面臨著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的巨大壓力,人類家園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問題。這樣的城市發展模式顯然是不可持續的。”李秉仁認為,城市化進程需要生態城市建設。
顯然,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或生態發展,已成為共識。而何為生態城市?怎樣起步建設生態城市,可能是各方決策者與參與者所關注的。
“我國的城市化不再是單個城市,特別是單個大城市的發展,而是進入了城市群的發展階段,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階段,進而到城市群的發展階段,這就需要我們有一個城市化發展的戰略規劃。”李秉仁表示,從生態學的觀點,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以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混合生態系統。盡管生態城市至今沒有確切的定義和清晰的概念,但是學術界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即生態城市必須是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的、一體化的發展。
雖然生態城市是一組體系構成,但還是能大致劃分出兩大輪廓來。
“城市是由自然生態系統和人文生態系統構成的符合生態系統,如果符合系統是綠色低碳、可持續的,我們就可以稱這個生態系統為生態城市。”李秉仁介紹,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生態系統的發展,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對生態系統的不利影響,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系統的破壞,使人類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生。
生態城起步
綠色建筑
人文和自然生態系統究竟包含哪些內容,還待討論。但能確定的是,作為城市的核心主體,城市建筑的綠化或生態化,是不需討論、即可實施的領域。
“生態城最重要的標志就是100%的建筑都應該達到綠色建筑的標準,中國近幾年要建50個生態城市,遠期上百個,它們作為綠色建筑的搖籃和基地將會發揮巨大的地區性示范作用,從質和量上保證綠色建筑整體實現飛躍性發展。”在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大型公共建筑綠色節能減排高峰論壇”上,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如此表示。
事實上,對于城市的綠色發展并不是近幾年才提及。
“20世紀80年代初期召開的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就曾經提出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要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這三個效益提出,可以認為是我們對城市發展和模式轉型的初步認識。”李秉仁介紹,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雖然處于探索階段,但中國也有許多城市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目標。
“例如天津、上海、保定、無錫、唐山等。這些城市結合各自特點確定了發展目標和指標體系,一些城市,已經開始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李秉仁表示。
顯然,伴隨著生態城市的開啟,綠色建筑市場將迎來發展契機。而嗅覺敏銳的企業們已開始布局。
“融合產業環境空間環境,金融、政策與銀商環境等多元因素,推動產業資本,金融資本,與地產資本的三支(力量)融合互動,打造宜居宜業,打造生態化的綜合新城將成為招商局進一步參與城市化發展的方向。”招商局集團總裁李建紅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