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模擬器采用總輻射表標定,見圖18。

采用試件安裝平面的中心點作為標定位置進行輻照量的測試,通過調整光源的功率達到500W/m2 ±25W/m2。經標定,接近滿功率時,測試得到的輻照量可達到599.6 W/m2;四個燈的功率均在滿功率的80%時,測試得到中心點的輻照強度(詞條“強度”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為497.7 W/m2。可見,光源整體輻照量可以達到500W/m2 ±25W/m2的要求,且取滿功率的約80%即可。
單個光源輻照量標定采用試件安裝平面的中心點作為標定位置進行輻照量測試。經標定,四個燈在試件安裝平面中心位置的輻照量見表1。可以看出,由于采用調節電流控制功率,較好地達到了各個燈較為一致的輻照度,從而達到標準要求的500W/m2±25W/m2輻照值,結果較為理想。

光源輻照量在試件安裝平面內分布均勻性(詞條“均勻性”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標定采用將輻照計在試件安裝平面內移動到相應位置進行測試的方法。標定結果見圖19。

除中心點輻照度偏差達到3.45%外,其余各點偏差值均在2.0%以內,說明輻照在試件安裝平面內分布具有較高的均勻性;平面內輻照度算術平均值為481.1 W/m2,試件洞口面積為1.52m×1.52m,則總輻照量為1111.5W。
水冷-計量系統由吸收板、冷卻板、水循環系統、制冷系統、流量計等組成。吸收板和冷卻板安裝在計量箱內,吸收板為鍍有高太陽能吸收膜的金屬板,金屬板背部有多排連通水管,與箱體外部的循環水相連通,用于熱計量箱系統溫度的調節和計量。水冷-計量系統整體設計見圖20。

水冷計量系統標定采用上述穩定輻照條件下,外環境箱和計量箱均維持在25℃左右,測定輻照前后水帶走的熱量,比較其與輻照熱量的差異。設定計量箱、防護箱和外環境箱均為25℃,進口水溫為16℃。首先測定無輻照時,進出口水溫溫差;然后輻照約1個小時后,再測量進出口水溫溫差。無輻照時及輻照時進出口水溫溫差差值采用多次測試結果的平均值,見表2。

由表2可以看出,無輻照時進出口水溫溫差平均值為3.48K,輻照時進出口水溫溫差平均值為5.16K。則輻照前后水溫溫差差值為1.68K,熱量為:

標定結果表明,實際測得的熱量為1019.2W,與輻照標定值1111.5W有一定差距,原因可能是試件安裝框部分未安裝試件,部分熱量以對流方式通過外環境箱流失。因此,對水冷-熱計量系統的進一步標定與典型門窗試件測試相結合,通過測試結果與理論計算值比較對該系統可靠性進行確定。
5、測試實驗研究



注:差值和差比均以計算值為基準測算。
表4可以看出,經修正后的SHGC實測值與計算結果差比在5%以內,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則試件的SHGC實測值為0.49。
6、結論
論文對建筑外窗太陽得熱系數測試方法的背景、國內外研究現狀、測試原理及方法、測試設備開發、測試實驗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1、外窗的太陽得熱是建筑能耗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節能標準中已經提出了相應的要求,但是目前國內對整窗太陽得熱系數的評價僅有計算方法,亟需對測試方法的研究;
2、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太陽得熱系數測試方法及測試裝置的研究,但未形成統一的、科學的、準確的、標準化的測試方法和測試裝置;目前,國際上多個國家已經試圖對不同測試方法和測試設備進行總結,擬形成統一的方法;
3、論文對建筑門窗太陽得熱系數測試原理和測試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簡化測試方法,為測試設備的開發提供了依據;
4、進行了基于人工光源的建筑門窗太陽得熱系數測試設備的設計、開發與標定,結果表明,該測試設備基本達到了建筑門窗太陽得熱系數測試的要求;
5、典型試件測試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測試的數據與理論計算數據具有較高的一致性,表明測試結果具備較高的可靠性。
基于人工光源的建筑門窗太陽得熱系數測試方法較為復雜,有關研究尚不成熟,仍需大量工作。論文總結了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的有關研究經驗,為國內外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上一頁123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