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今年五一沒有長假,但是金融圈大事不少,存款保險制度上路是大事之一,理論上影響全國所有的人——即便你的存款沒有50萬,但是存保制度帶來的大眾心理變化也是不容小覷。
在存保制度之前,中國的銀行理論上是商業機構,卻“無償”使用政府的信用背書。全社會都明白的基本道理,銀行出事,政府會管。10多年前,四大行的賬面財務早就瀕臨破產,不過政府通過剝離壞賬、新增注冊等方式依然維持不倒。以至于中國的理財產品都奉行”剛性兌付“的規則,投資理財產品成了比利率大小的簡單數學題。
存款保險制度上路,至少打消了兩個誤區: 1、信用背書不是白用,銀行需要向存保機構繳納保險; 2、信用是有限的,上限50萬,不是無限的。首先來看保費問題,它包含基準保費和風險差別保費兩部分,明明白白告訴銀行機構,每家機構今后的經營風險直接決定了保費成本,控制風險不再只是銀行內部的事,而是由專門的保險機構定量計算。
其次,銀行靠外部信用背書——增信的極限只能到50萬,對多余50萬的存款用戶來說,銀行得拿出自己的運營能力才會吸引到存款資金。如上兩點將把銀行真正當作自由競爭的市場角色,而非政府金融監管部門的一個分身。對建筑業金融來說,存保制度直接拉動了銀行對不同建筑企業的信貸力度——優質企業和劣質企業的信貸成本將會進一步區分,而不僅僅是基準貸款利率的上浮下調。
畢竟,建筑業體量大,沒有哪家銀行能夠忽視。信貸成本的分化又會進一步刺激優質的建筑企業拿到更好的工程——馬太效應最終幫助大型建筑企業越來越大;而小型建企可能面臨更高的借貸成本,進一步限制了拿下優質的大型工程的能力。對建筑企業來說,帶資墊資,乃至今后會大量出現的PPP工程,本質上都是金融創新,而非建筑工程的創新。建筑企業自身不得不強化金融屬性:更大的資金池來對應更多更大更長期限的墊付,而資金池的成本成了建筑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細分建企資金池的來源:對下游供應商的延遲支付,從銀行獲得的信貸資金,以及從信托、資管、民間借貸,還有P2P互聯網平臺融來的資金。每一部分的資金成本都攸關建筑企業的經營成本。
銀行資金本是建筑企業資金來源的主力,也是利率最低的來源。隨著存保制度出現,銀行自身也在分化、強化“風險定價”,免費的信用背書變成“有償”的信用背書:存保費率是一個成本,拉到更多存款是一個成本。兩者疊加,銀行的經營壓力只會增加,不會減少。班匯通作為中國第一家建筑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業務運營的成本控制能力天然比有大量網點的銀行有優勢,但如何尋找最優質的借款客戶,再以最低的風險定價吸引投資人是關鍵的突破點。
要做好這事不容易,卻是生存下來的核心競爭力。班匯通能努力做好的是,在垂直細分領域里面做精做深,真正成為“風險定價”的專家,回歸到金融業務的本質屬性。在存款保險制度上馬之際,班匯通更感受到越來越市場化的金融業務既是挑戰,更是眾多傳統企業的新契機。
固然風險定價使得好項目越來越不易獲得,但對自身就在產業價值鏈上的傳統企業來說,風險定價又使傳統企業有了與傳統金融機構一較高下的機會。金融企業強在資金運用的屬性,但傳統企業強在交易和數據;如果“風險定價”真正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第一規則,傳統企業進軍金融服務必將大大修改我國的金融市場格局。
![](../../down_info.asp?id=39111)
![](../../image/info/kz_wz/t5.jpg)
各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直轄市建委(建交委),北京市規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
為推動建立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建筑市場秩序,促進建筑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現就進一步做好建筑企業(包括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招標代理,下同)跨省
![](../../image/info/kz_wz/t4.jpg)
【作者】建材聯盟 建設部近日下發通知指出,2005年1月13日以后,建設主管部門在向建設單位審核發放施工許可證時,應當對建筑施工企業是否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進行審查,沒有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
據了解,建設部將對建筑
![](../../image/info/kz_wz/t4.jpg)
近期,全國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積極響應黨的十八大號召,從中央到基層連續吹起反腐敗、講節儉的整頓之風。結合此精神的宣傳貫徹,競爭日趨激烈的建筑企業也應該思考如何將厲行節儉作為企業核心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