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向左移一點、再移一點,慢下、慢下……好、好、停!”隨著最后一節鋼骨柱緩緩吊裝就位,北京建工六建負責施工的“國門第一高”——北京綠地中心4號樓超高層鋼結構(詞條“鋼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工程順利實現封頂,項目將成為來往首都機場地區的標志性建筑(詞條“標志性建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
北京綠地中心工程位于朝陽區大望京3號地,總建筑面積約35.2萬平方米,合同造價10.8億元,包括625、627兩個地塊,由5棟單體商業辦公樓組成,其中,4號樓為超高層建筑,地上55層,檐高260米。工程于2011年10月1日開工,計劃2015年底全部交竣。隨著4號樓超高層工程結構封頂,28層以下裝修工作也將基本完工。項目625、627地塊超高層工程在施工期間,順利取得北京市結構長城杯金獎,并通過北京市建筑業綠色施工示范工程驗收,先后接受市建委、中建、中鐵、區建委、區監督站等參觀、交流、現場會40余次,并獲得業內外的一致好評。
科技攻堅 BIM創新保駕護航
一座建筑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符號,一座建筑可以影響一個區域的發展。對于超高層而言,復雜的結構、超高的施工工藝要求是橫亙的一道道險阻,北京綠地中心項目總工程師張莉莉帶領團隊,在不停地研討和論證的實踐中摸索出一套自己的超高層施工經驗。
由于超高層施工工藝復雜、技術難點多,項目部專門引進了BIM技術,以便加強管理、提高工作效率。項目部通過BIM模型對工程空間、時間、成本等要素進行綜合分析,模擬施工現場生產環節,如超高層塔吊互拆、導軌式自爬模板頂升等,從而制定適合工程特點的施工方案;與設計方、建設方、監理方等利用三維模型進行圖紙問題分析,深化圖紙設計工作;利用電子沙盤、宣傳片進行項目匯報和展示等。這些全新的項目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項目各方協作能力,成為了施工現場交流的主要媒介,使溝通、討論、決策都能在可視化的狀態下進行,使本來復雜的超高層項目管理變得更為高效、快捷,進而實現了BIM的項目管理流程創新。
項目部還與BIM課題組開辟垂直運輸組織管理、大型構件預拼接等多個應用領域,利用BIM技術推進綠地中心項目的實施。
科學管理 超高層建設提速
35萬平方米,這樣一個偌大的現場;五個單體工程,其中一個為260米的超高層項目;千余名勞務人員,因此如何管理好現場,如何推動工程的全速挺進,如何確保工程質量、進度、安全、文明施工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項目經理高山的面前。
在抓管理上,項目部針對北京綠地中心項目部超高層工程特點,早在開工伊始,就設立了生產管理、機電管理、鋼結構管理、財務核算、預算合約、物資管理、設計協調、科技攻關、技術管理、測量放線、質量管理、安全保衛、綜合辦公室等12個常設部室及1個合約采購辦公室,細化職責,強化管理。同時,項目組明確了管理表格化、制度化、精細化、程序化、規范化的“五化”管理標準,推出了《北京綠地中心工程項目策劃及管理實施細則》。此外,為了更好地控制成本,項目部成立了由項目書記、公關副經理、生產副經理與商務經理等4人組成的采購資金管理辦公室,負責限額以上物資采購、分包(詞條“分包”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招標(詞條“招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及資金支付工作。項目部制定了每周固定的經濟分析會制度,由各部門負責人與項目班子成員參加,所有關系到經濟、成本的問題集中反映并討論決定,并以會議紀要的形式下發各部門,所有問題限期解決。項目部還制定了物資管理辦法,規定大宗物資均由北京建工六建集團物資管理分公司集中招標采購。
科學施工 解決小場地難題
在627號地塊施工時,針對施工場地狹小的特點,項目部對不同施工階段的垂直運輸組織方案進行了多次研討,最終制定了分階段的施工場地布置調整計劃。基礎施工階段分兩個區域布置料場,一個布置在樓座周邊,東側和北側設置了鋼結構、模板、周轉材料堆放區;另一個布置在距樓座北側300米處,此料場需要使用吊車配合進行二次倒運。在主體結構施工階段,技術部將樓座周邊鋼結構堆放區內移至塔吊吊運半徑范圍內,減少二次倒運,大幅度提高了大型鋼構件吊裝效率,加快了主體結構施工進度。
與專業分公司的密切配合也為工程全速挺進提供了保障。260米高的4號樓是此次施工中的最大難題。地下以及地上近20層的鋼結構部分,無論是體積還是重量都比傳統結構要求更高。由于施工場地十分狹小,普通塔吊無論在吊重、高度以及回轉半徑方面都難以達到要求。為此,項目部與集團公司機械施工分公司進行多次討論,先后制訂了8套方案,并與甲方進行交流研究。最終,機械施工分公司選擇購置了兩臺最適合超高層建筑施工的STL720動臂式塔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