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作者簡介:
張如翔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第一建筑事業部 設計總監
1996年畢業于上海城市建設學院,于2007年加入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主持并參與了“魯能集團華東電力大樓改造”、“上海外灘國際金融服務中心(BFC)”、“上海北外灘悅榕酒店”、“合肥寶能濱湖新區CBD商業綜合體”、“長春城開集團上海路地塊商業綜合體”等項目的建筑設計工作。
作為建筑設計主管帶領團隊為眾多地產集團提供諸如商業綜合體地產項目的概念設計、設計全過程控制、設計總承包管理等設計管理服務;同時亦領導商業專項化研究團隊為不同背景的開發商提供商業綜合體項目的前期可研策劃等專項服務;在項目的積累中與境外建筑師事務所、酒店管理公司、商業地產策劃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第一建筑事業部 設計總監 張如翔
最近,一則好消息在華東總院的微信群里引起了轟動:上海本幫生煎頭牌“大壺春”旗艦店開張了,地址就在四川中路福州路,距離我們非常近。“大壺春”創立于1932年,是本幫菜的知名品牌。1997年,由于地塊動遷,大壺春由四川中路遷至云南路,這次匯集一代人記憶的老字號“重回故里”,引得人們奔走相告。開業第一天,門庭若市,店內座無虛席。
一只生煎尚能構成城市記憶,并因此永葆活力;一座地標性優秀時代建筑更是城市記憶重要部分,唯有不斷地傳承與創新,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傲然挺立。
因為生煎是非常普遍的消費品,所以我們能夠非常輕易地感知到市民對他的感情、市場對他的認可,以及時間賦予的魅力。假設建筑能夠超越“每天路遇”“抬頭就能看見”,也能與市民展開有聲有色的互動,那么我想這種互動應該是城市里最美妙的樂章。然而,大音希聲,建筑對于城市的厚重責任是無色無聲的,所以很多時候,包括我們建筑師在內,往往忽視了這種城市情感所帶來的巨大魅力與無限價值。這就造成了城市更新過程中的許多無謂的彎路和犧牲。
非常有幸,作為華東建筑設計研究總院的一員,參與到南京東路華東電力大樓改造升級的項目中去,從老一代華東人手中接過接力棒,繼續為同一座建筑努力,希望他不隨時光褪色,在城市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整個設計過程充滿曲折,我們團隊像是城市請來的“裁縫”,飛針走線,反復協調,試圖妥帖達成各方的多維均衡。概括起來,這些均衡包含三個層次。
1.去與存的策略均衡
原華東電力大樓建于1988年,功能為綜合性辦公大樓,作為上海最早的后現代主義高層建筑之一,曾獲得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建筑學會建筑創作大獎”,也曾獲得 “上海1949-1989年十佳優秀建筑”。在中國現代建筑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意義重大。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建筑市場逐步繁榮的起點,也是中國建筑師創作沖動被再次喚醒的階段,大批有著劃時代意義的作品應運而生。
可以說,華東電力大樓代表的是一批建筑。這批建筑在當時看來意味著超前與創新,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如今這批建筑已經建成二十余年,客觀上已經到了一個更新周期。然而,按照《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筑保護條例》第九條對優秀歷史建筑的定義,這一批優秀時代建筑因為建成時間上不滿30年,法律法規上沒有明確對此類建筑的保護原則。
區別于歷史保護建筑,這批融匯城市記憶的既有建筑改造升級將是我們面對的重要任務,而如何更新——即去與存的評判標準成為一個系統性的命題。
●改的必要性。
大樓的基地位于南京步行街與外灘之間的銜接地帶,每天有大量人流在此通過,這是商業發展得天獨厚的條件。順應這種條件,道路兩側已經被商鋪與酒店占據,華東電力大樓是占據最大城市界面的辦公類建筑。排外的空間表情儼然與商業街背道而馳,因此,把它改造成商業性質建筑更符合城市利益,其物業升值也符合業主利益,商業背景下的環境改造則符合市民與游客的利益。從這個角度來說,引進EDITION酒店品牌是此次改造升級的重要基礎。
●留的必要性。
對既有建筑的保留,依靠法律法規的“一刀切”是不夠的,依靠歷史情懷也是不夠的,而是要達成普遍的利益均衡,促成主觀保留。作為建筑師,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建筑保護對于商業開發的價值,讓業主意識到,一座具有歷史痕跡的建筑,比一棟和周邊環境無關的時尚建筑,對于酒店開發來說,更由價值。
在本案中,設計策略非常明確:最大程度滿足酒店的功能需求,最大限度延續城市記憶。留存什么?通過設計分析,結合專家論證,需要在四個方面爭取最大程度的保存:建筑外輪廓、頂部造型、三角窗和建筑色彩。
2.多與少的利益均衡
即使利益各方就“去與留”的問題達成共識,改造的“多與少”依舊是建筑師需要去協調的重要內容。我們需要從各方聽取意見,同時反復陳述利弊,以期各方做出理性決策,最終在改造策略上達成博弈論中帕累托最優。
首先是政府部門,他們依照法律法規明確評判改造行為,典型的就是消防部門。例如在本案中,消防征詢明確表示,若對原樓的核心筒、樓梯間不作改動,考慮到歷史現狀的原因,可以維持原樓梯間原狀(即樓梯凈寬不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若對原樓梯進行移位或改造,兩部樓梯均需要滿足現行規范要求(即樓梯凈寬需不小于1200MM),則對核心筒內的樓梯也一并需要改造。類似的硬性要求,代表的是明確的公眾利益訴求,建筑設計應該充分尊重。其次是酒店管理公司。就本案而言,EDITION酒店是建筑的實際使用者,它的品牌有著明確的空間訴求。在頂部觀光層、總統套房,塔樓(詞條“塔樓”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的標準層,以及裙房的酒店配套設計中,都要遵循酒店管理公司的明確要求。塔樓形式最終基本保留了原有風貌,同時滿足了EDITION的品牌要求,建筑設計本身就是個充滿策略性的綜合協調過程。
主樓與配樓在形式改造余地很“少”,最“多”的形態改變發生在兩者的連接體上。這個“多”為兩側的“少”服務,同時也是打造城市界面、營造過渡空間的設計手段。再次,設計策略上遵循以下四個原則。
最后是業主和其他執行者。業主的本質利益訴求就是:“少”(動)、“快”(工期)、“好”(品質)、“省”(投資)地完成項目改造工程。業主的行動方針是協同設計與咨詢單位確保本項目的安全性、經濟性和合理性。我們常認為甲方和乙方是博弈的雙方,其實在更大的利益均衡面前,我認為其實設計方是甲方最堅定的支持者,共同努力去贏得政府支持、滿足酒店運營的要求。這種使命感讓我們贏得業主尊重,同時開展工作也更為主動、更具使命感。
例如業主一度考慮要更改大樓電梯布局,改動后的標準層看似更合理,但其實忽略了改造項目的客觀限制。經過多方論證,我們最后給出的咨詢結論是:結構抗震專項審查很難甚至不能通過;平面布局并不能帶來客房套數的增加;而改建的土建成本增加約2780萬,財務成本及酒店收入損失約3950萬元。我們職責就是清楚闡述這一點點“多”出來的改造行為,會造成廣泛的利益波動,以此讓業主決策。
簡而言之,一個考慮全面的改造項目,一定是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局面,這是符合市場行為的現實情形。這個利益,不僅包括經濟利益,還包括社會利益;不僅是短期開發利益,也是長期運營利益。建筑師在思考“怎么改,改多少”的問題之前,應該充分調研并達成合理有效的利益均衡局面。
3.對與錯的價值均衡
如果我們不希望每一個建筑改造項目都演變為各執一詞的爭論,那么就需要追求一種價值均衡局面,以此來評價一個改造動作的對與錯、一個改造項目的成功或失敗。之所以把價值判斷也理解為一種動態均衡,是因為既有建筑的改造升級相較于新建項目復雜得多,社會影響面也大得多。在中外學術界,“城市更新”一直是主流話題之一,其本質討論往往就在于如何達成程序合理、價值均衡。
根據對二戰以來西方城市發展和城市問題的分析,英國學者peter Roberts在2000年把“城市更新”定義為:用一種綜合的、整體性的觀點和行為來解決各種各樣的城市問題;應該致力于在經濟、社會、物質環境做出長遠的、持續的的改善和提高。這個定義突出強調了城市更新的整合性和可持續性。
既有建筑改造升級作為城市更新的重要部分,也應該從單維的物質更新向著多維轉變。這種多因素的動態均衡,可視為建筑師對城市衰敗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所做出的積極回應。從西方城市更新理念的轉變(表1),其實就是不斷完善動態均衡網絡的過程。這種利益均衡網絡是評價“對”與“錯”最可持續的途徑,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著眼于此。
這是城市更新過程的理論模型(圖1)。我們發現,僅從形式與功能的角度來思考與推進建筑改造升級,只是大進程中的小步驟。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市民的評判,唯有構建更廣泛的均衡策略,包括區域更新、經濟發展、人群教育、環境改善等。
華東電力大樓的改造升級是逐利的商業行為,同時客觀上也改善了南京東路步行街延伸段的城市環境。優秀當代建筑的保留,既延續城市文脈,維護了城市的多樣性,同時也為自身物業贏得了一個永恒的故事,具備了可貴的獨特性。
透視本項目,我們認為在此類項目的操作上,仍舊有諸多方面有待深化,如有效的價值判斷模型、社區參與模型、經濟合理性分析模型、環境改善后評估等。ECADI作為曾經締造這些輝煌建筑的主要參與者,如今我們有責任也有能力去提煉總結,完善我們在城市更新、既有建筑改造升級方面的綜合能力,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做出ECADI新的貢獻!
我們更期待,引導人們對于城市既有建筑的關注與思考,推動形成明確的法律支撐體系,公正科學的決策程序,促使老舊建筑在商業開發、功能提升、歷史文脈留存的博弈中找到成功的契合點,成為我們業界愿為之不懈努力的恒久命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