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譚: 何總,你好。 |
何: 譚皓,你好。 |
譚: 您 96 年開始創業,那時候在這個行業里邊,主要是國外的產品充斥了市場,是什么樣的動力促使您走出那一步,走進這個當時對于您稍顯陌生的行業呢 ? |
何: 當時也沒有想得特別多,主要是對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希望有更多的實現,而且多年來積累的人生閱歷和人脈關系,也給了我很多創業的自信心。 |
譚: 中國有句古話,萬事開頭難,在創業初期您遇到了什么樣的困難呢,又是怎么解決的呢? |
何: (沉思)那時候是有很大的壓力,主要是來自自己對市場管理的不熟悉方面的壓力,資金方面的壓力,還有來自如何管理好科技人才方面的壓力。能克服這些困難一路走過來除了自己不斷學習和進步以外,更多還是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比如來自政府的支持,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行業專家組的支持,當然,還要特別感謝我的同事和員工,還有我的家人給我的巨大支持,沒有他們的全心付出,之江很難走到今天。 |
譚:您是怎么看待和處理和員工的關系的呢,特別是和關系到一個企業創造力和執行能力的中高層干部的關系 ? |
何:傳統的家族企業觀念很難適應現代企業的發展了。之江作為市場中的一個企業,想要走長,走遠,必須在企業和員工之間有一種真正的共同追求,通過合作的理念,搭建一種更可靠,更具有活力的合作伙伴關系,所以,我和所有的員工之間都是合作伙伴。而如何處理和管理好中高層干部,一直是眾多企業管理功課中很重要的一環,就像在球場上一樣,總會有一些明星隊員,他們具有很強的個人能力和技能,但往往也具有很特別的個性。對待這一類的明星隊員,我們要認識到企業需要這類明星球員,他們突出的個人能力是企業創新能力的保證,但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正確的引導,給他們一個寬松的環境,讓其能力能夠在符合企業利益的情況下得到充分的發揮。 |
譚:外界有人評說您處世比較低調,也比較愛學習,可以給中國幕墻網的讀者談談這個話題嗎? |
何:之江給我的感覺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小船,深感艱難,要進步,就必須要學習,無論是我還是之江。之江要做一個學習型的企業,象海綿一樣,吸取更多的知識養分。而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從優秀走向卓越的使命,都要求我們不斷學習,不斷實踐。為了避免之江的管理團隊,這包括我自己,成為企業發展中的瓶頸,我們還需要來自外部的幫助和指導。這次之江通過引入兩個咨詢公司,得到了很多很好的專業意見,但我們不能生搬硬套,必須在認真消化后再結合之江自身的情況,把改革和改良結合起來,踏實,穩健的邁步。至于有人說我架子大了,我們換個位置來看吧,F在之江的各個重要部門,都有出色的領導者,他們的專業技能和經驗積累已經到了很不錯的程度,在某項具體的工作上,我親自去干也不一定能比他們干得更出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我為什么不放手讓他們去干呢。作為企業的決策層,要善于授權,培養優秀的事業部帶頭人,給他們一個寬廣的天地發揮他們最大的能力,而不是一味的保守制約。 |
譚:近來原材料的漲價,幾乎給國內所有的膠企業都帶來了很多困擾,面對這個問題之江有哪些對策呢 ? |
何:實際上這個問題之江在三年前已經有所感覺,每一個市場都有高低起伏的時候,而現在是磨練的時候到了。之江作為國家經貿委和建設部推薦的企業,對自己一直就有信心,成功只給那些有準備的人。我們將開源節流,外拓市場,內部加強管理,以平和、樂觀的心態迎接挑戰。 |
譚:之江在人才培養和技術方面的投入下的功夫很多,占據了利潤的 10 %,這一塊的投入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站在現在來看,之江的未來又在哪里? |
何:為了讓一個企業從優秀走向卓越,我們必須注重細節,注重每一步的過程作用。之江能夠走到今天,也是來自于以前播下的種子。站在現在來看,的確需要站在現在來看,開始的時候,更多的是面對生存的壓力,談不上什么理想和未來,但現在,通過 9 年多的磨練,之江已經有一個成熟的管理班子,成熟的產品,但要搭建之江的未來,還必須在人才和科技研發上狠下功夫。我們的目標就是讓企業和所有的員工從優秀走向卓越。 |
譚:好的,感謝何總接受我們的采訪,祝愿之江從優秀走向卓越! |
何:謝謝,祝中國幕墻網和中國幕墻網廣大讀者一切如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