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以為流浪是件很浪漫的事,但那時出來身無分文,碰到老校友。他問我出來做的怎么樣,我說還不知道做什么。” 
一堂創業指導選修課 10月29日晚上7點,廣州夏末秋初的天氣,在廣州大學城校區一間普通的教室里,正在進行一堂《創業人生》的選修課。一面是社會上一個個創富神話對人們神經的刺激;而另一面是720萬大學生就業難的窘境。開設這門課的意圖,是邀請企業家們來與學生面對面交流,用2個小時的時間來盡可能理性真實的講述創業故事,不是煽動的鼓勵,也不是成功學的故弄玄虛,希望能給在校學生以啟示和方向。 開車行駛在大學城的路上,鄒榛夫一直在想怎樣去講述創業才是對學生真的有收獲。關于自己的創業故事已經很久未去回憶。如果只是15分鐘的演講,大可以振臂一呼高喊年輕人都要去創業的口號,不然拿什么致敬青春?但是2個小時的時間,他想好好的與同學們分享,關于職業與人生。 “到底有沒有收獲聽完了才知道,我們的講座一般以吹捧作為起點,現在從自我吹捧開始。”鄒榛夫走下了講臺,直接走在了座位前面開始了這堂課,這平實坦率的第一句話就逗樂了在場的學生。 “我們的第一次創業,第一個產品是做集裝箱密封膠,就是現在海上運輸的集裝箱,像一個房子一樣,橫的豎的地方地板都要用很多膠密封。如果船沉了,裝了貨的集裝箱還能在海上漂三天,不是靠機械的力量,不是靠鐵焊起來的,而是靠膠密封起來的。經過6年時間我們獲得了在這個行業的領導地位。從94年開始世界上集裝箱有一半以上是用我們的膠密封的,94年以前的集裝箱基本都已報廢,而且集裝箱的使用壽命是14年,所以說大家在世界上看到的任何兩個集裝箱有一個就是用我們的膠密封的。” 看著下面學生驚訝和敬慕的眼神,鄒榛夫笑笑說:“這件事可以自豪,但是也不用太自豪,這是在一個非常細分的領域取得領導地位。”而對于怎樣找到這一空白的市場,并把行業的領導地位保持下來,又有很多精彩的故事要講了。 
在大學生還是稀缺資源的80年代初,鄒榛夫從武漢大學化學系取得碩士學位,為了實現獲得諾貝爾獎的夢想,他接受了廣州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拋來的橄欖枝,成為一名研究員。 “因為研究所的人告訴我他們非常重視年輕人,我希望能有自己的實驗室和課題。但是2年后我發現在中國做研究獲得諾貝爾獎的幾率不再是趨近于0,而是等于0。那時就有了創業的想法,心想如果創的好還能自己掙錢做研究,可以為社會做點貢獻。” 原本想做食品加工的鄒榛夫在一個榨油廠工作兩個月后辭職,在創業的十字路口,便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碰到一個校友,他說你可以做鋼窗膠。因為過去的房子都是鋼窗或木窗裝玻璃,窗和框之間要用石灰涂抹,不然會漏水,鋼窗膠就用來替代石灰。然后他借給我3萬元成為第一桶金。” 鄒榛夫開始跟學生們介紹自己初次創業的經歷。他說,3萬塊辦一個廠是杯水車薪,于是他們便騎車在廣州天河客運站找了很多房子,有個房子35平米,月租350覺得在承受范圍內。之后計算3萬元要做第一批產品出來,然后賣出去解決飯錢。 對于已有產品來說面臨的是市場上現有品牌的壓力。要推廣一個全新的產品雖然沒有競爭對手,但是要改變整個市場的使用習慣,是及其艱難的。 “后來我們聽說廣州造船廠有個集裝箱廠,他們需要這種膠。我們去看后發現,那是種完全不同的膠,于是我就和我的同學想盡一切辦法研究這種膠。當時集裝箱在中國是全新的產業,用的所有材料都是進口的,所以推銷非常艱難。每次我們送貨過去如果客戶提出什么問題,三天五天后我們再過去一定是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到90年時我們的膠基本成型了。” “創業跟打仗時一樣的,要想不死人,走捷徑是不可能的,是要真槍真刀的干。我們一直是在死亡線上掙扎,有半年的時間都沒有吃過肉。”鄒榛夫講。 有同學表現的難以置信,盡管車庫創業、白手起家的故事聽過很多,但像這樣真實感受細節的情況并不多見。“那是什么支撐您走下去的呢?”有人禁不住問。 “就是想創業,失敗了也在所不惜。首先創業是一種本能的沖動;其次還是要有理想。大家看看我這個過程,如果完全沒有理想,創業是很難堅持的。在那個艱難的情況下,如果僅僅為了賺錢是堅持不下去的。所以當時我的志向就是做中國的百年品牌;最后就是要腳踏實地,只看到你的腳下,從每分錢開始賺起,賺到了錢再往你理想的匣子里去盛。 在形勢越來越好轉,銷售量也趨于穩定之時,鄒榛夫創辦的安泰化學有限公司遭遇到了同行競爭對手的惡意打壓,但最后卻以一個戲劇化的方式化險為夷。 “以后你們就能感受到,在創業過程中,好消息總是等不到,而壞消息總是在你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來臨。“鄒榛夫笑笑說。到了94年,行業內知名的一家臺灣品牌突然間把價格降了三分之一。原來是因為2年中安泰的膠沒有出過質量問題,讓他們感受到競爭壓力,想利用價格戰拖垮安泰。 “大家知道價格戰就是陣地消耗戰,誰實力強熬的時間長誰就取得勝利。我們怎么能夠比的起呢?有人說你們也把質量做差也把價格降下來啊,我說把質量做差不符合我的原則。從那時起我們一個月1支膠的訂單都沒有了。“ 天無絕人之路,到了94年下半年的一天,鄒榛夫突然接到中集集團的一個電話,是中集采購經理,說急需安泰1萬支膠的供貨。原來是他們的箱東指定不用臺灣那家的產品,而他們只有那家的存貨。 這突如其來的轉機讓學生們都面面相覷表示不解,難道是時來運轉? “可能大家也猜到為什么了,鄒榛夫接著說,就是那家企業因為降價而不得不同時降低產品質量。但是我們的集裝箱膠,白天日曬60,70度,到北歐以后晚上一冷零下30度,若質量沒有保障,經過反復的熱脹冷縮膠就會脫落。況且集裝箱已經派往世界各地,返修是不可能的。因為受到重大損失,所以客戶指定不用他們的產品。那家企業本來想搞垮我們,結果用力過猛傷了自己。所以有句話叫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講到這里,教室里變得異常安靜,學生們若有所思,有的在筆記本上默默的寫著。 “同學們如果創業,第一是把產品做好,第二是把每一批產品做好,這實際上是更難的。” 有一次出的一批膠打出來有塑料薄膜,每隔幾十支膠就有一片塑料薄膜。鄒榛夫回去查,發現是工人投料時把塑料袋也投了進去,反應釜慢慢攪成碎片就混到膠里去了。當時成本已花費了幾十萬,到底報廢不報廢是個嚴峻的問題。 “如果我們不報廢,這些就都是次品了。膠里面有點塑料片也不影響使用。但是我當時有一個原則,作為一個好的工廠,不應該讓你的次品出廠。但如果我們不讓這批膠出廠,幾十萬的損失怎么承擔。工人說我們跟客戶關系這么好,跟他們講一下,降價2毛錢。我說不行寧可虧本也不能做。“ “為什么不能做呢,你讓有瑕疵的產品出廠,微觀上看沒有什么問題,但是給工人知道我們的產品有小小的問題還是可以給客戶用的,那么今天有點塑料片沒什么問題,明天再有別的什么東西問題也不大,慢慢你的公司就失去信譽了。” 創業故事講完了,回到課堂的主題,青年學生該不該創業,怎么創業,鄒榛夫有自己的想法。 到底該不該創業,怎么創業,創什么業。鄒榛夫帶領的安泰從99年開始招收應屆畢業生,進行2次創業,選擇了建筑用密封膠。如今已實現廣州高檔商品樓密封膠市場的全覆蓋,其主營業務建筑膠已經遠遠大于集裝箱業務。 “我們所有業務員都是應屆畢業生。全公司500人,工人100人,隊伍是非常穩定團結有戰斗力的。我們人均產值很高,新的生產線每個工人的人均產值是1000萬,在美國也是比較高效率的企業了。” “是不是每個人都要去創業,是,但這里說的是廣義的創業,我們每個人從進入社會的那天就開始了創業。如果你做職業經理人,這也是一份事業。我們的人才隊伍成長的也很快,最快畢業兩年就成長為專營公司經理了,而且有好幾個。一個經理掌握幾千萬銷售額,就是因為我們給每一個人提供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平臺,去實現自己廣義上的創業夢想。“ “你們不要說,我們現在的情況和你們那時不一樣了。對不起是一樣的,僅僅只是形式改變了,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你要吃的苦不是一一對應的苦,如果沒有理想你一定會放棄。“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夢想讓人變得與眾不同。但有夢想是件簡單的事情,關鍵是有了夢想以后,能不能將其付諸實踐。怎么去實踐,怎么給自己設定一個又一個可行的目標,期間還需要長時間的堅忍不拔、百折不撓。就像鄒榛夫一直以來為自己的企業傳承下來的精神,誠信,勤奮,進取,不給員工虛空的夢想,只予以他們踏實的奮斗。 做有意思的人,行有意義的事,有夢想,還要有勇氣去闖蕩,去突圍,無論是創業還是其他,這是這堂創業人生課上鄒榛夫最想要學生們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