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精彩詞條惰性氣體
補充:0 瀏覽:15883 發布時間:2012-8-24
“noble gases”在十九世紀被化學家發現以來,由于深入理解其性質而多次改名。原本它們被稱為稀有氣體(rare gases),因為化學家認為它們是很罕見的。不過,這種說法只適用其中部分元素,并非所有都很少見。例如氬氣(Ar, argon)在地球大氣層的含量占0.9%,勝過二氧化碳;而氦氣(He, helium)在地球大氣層的含量確實很少,但在宇宙卻是相當充沛,它占有25%,僅次于氫。所以化學家又改稱為惰性氣體(又稱鈍氣,inert gases),表示它們的反應性很低,不曾在自然中出現化合物過。對于那些早期需借由化合物來尋找元素的科學家,這些元素是比較難以尋找的。不過,最近的研究指出他們是可以和其他元素結合成化合物(此即稀有氣體化合物),只是需要借助人工合成的方式。故最后改稱為貴重氣體(又稱貴族氣體、貴氣體或高貴氣體,noble gases),這個稱呼是源自德語的Edelgas所翻譯來的,是由雨果•埃德曼于1898年所定名!皀oble”與黃金等的“貴金屬”類似,表示它們不易發生化學反應,但并非不能產生任何化合物。 在中文譯名方面,各有各不同的稱呼。中國大陸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于1991年公布的《化學名詞》中正式規定“noble gases”稱為稀有氣體一詞。香港教育局的《中學化學科常用英漢詞匯》稱“noble gases”為(高)貴氣體,而一般社會仍有使用惰性氣體的稱呼。而臺灣方面,由國立編譯館的國家教育研究院建議常稱“noble gases”為惰性氣體,比較少用鈍氣、稀有氣體等,然而最近也有被稱為高貴氣體。 稀有氣體的得名 稀有氣體的單質在常溫下為氣體,且除氬氣外,其余幾種在大氣中含量很少(尤其是氦),故得名“稀有氣體”,歷史上稀有氣體曾被稱為“惰性氣體”,這是因為它們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構型除氦為1s外,其余均為8電子構型(ns2np6,均為上標),而這兩種構型均為穩定的結構。因此,稀有氣體的化學性質很不活潑,所以過去人們曾認為他們與其他元素之間不會發生化學反應,稱之為“惰性氣體”。然而正是這種絕對的概念束縛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對稀有氣體化合物的研究。1962年,在加拿大工作的26歲的英國青年化學家N.Bartlett合成了第一個稀有氣體化合物Xe[PtF6],引起了化學界的很大興趣和重視。許多化學家競相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先后陸續合成了多種“稀有氣體化合物”,促進了稀有氣體化學的發展。而“惰性氣體”一名也不再符合事實,故改稱稀有氣體。
其他補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