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
綠色建筑刻不容緩。雖然經過近20年的努力,
建筑節能工作得到了推進,然而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建筑面積近20億平方米,其中80%以上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究竟是誰阻礙我國節能與綠色建筑發展步伐?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給出了答案。
認識不到位首當其沖。仇保興說,相當一部分人尚未將節能與綠色建筑工作放到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認識。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這些建筑在建造與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源的50%左右。在發展中國家,劇增的建筑量還造成侵占土地、破壞生態環境等現象日益嚴重。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要在未來15年保持GDP年均增長7%以上,將面臨巨大的資源約束瓶頸和環境惡化壓力。
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和強有力的法律法規。長期以來,國家對能源的管理偏重工業和交通節能,缺乏有效的激勵政策引導和扶植節能與綠色建筑。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能源、土地、水資源、材料的節約也沒有可操作的獎懲方法來強制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而建設部頒發的《
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定》,作為一個部門規章,力度遠遠不夠。
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缺乏行之有效的新技術、
新材料、新配件和新的設計及管理模式的推廣交流平臺。在西方發達國家,節能與綠色建筑已經有幾十年的成功發展史。有的國家甚至已經取得經濟發展和能耗持續下降的突出成就。及時、系統、廣泛地引進它們的成功經驗和技術,對引導我國剛起步的節能與綠色建筑的發展尤為重要。這對于我們少走彎路,加快節能與綠色建筑的新技術、新產品和管理經驗的推廣是不可替代的。
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還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對節能與綠色建筑工作相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視,缺乏有效的行政監管體系,管理薄弱,個別地方甚至放任自流。
標準規范體系還未形成。雖然已先后頒布實施針對三個氣候區的節能50%的
設計標準,初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民用建筑節能標準體系;但針對公共建筑、工業建筑的節能標準尚未出臺;關于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的標準體系還沒有建立。
此外,城市能源結構不合理,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目前中國還是以煤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結構不合理,天然氣等優質能源和
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清潔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還很低。中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至3倍,對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負擔和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建設中還存在土地資源利用率低、水污染嚴重、建筑耗材高等問題。
雖然解決問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令人欣慰的是政府主管部門已經給出了清晰的努力方向。仇保興表示,針對這些問題,建設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的
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節能與綠色建筑的
技術標準支撐體系;建立有效的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的行政監管體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的培訓宣傳工作等。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