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如此大規模的建設量在世界范圍內都是罕見的。專家指出,對擁有如此龐大建設量的建筑領域,其存在的問題更加不能忽視。建筑行業耗資巨大,而建筑產品和建設工程一旦完成,將作為城市景觀甚至歷史的一部分長久存在并發生影響,解決不好會讓整個社會付出代價。
專家指出,中國亟需一個“建筑文化的啟蒙”,整個社會都需要對城市建設、建筑文化、建筑的創作規律有所了解,建立基本的、正確的概念。對此,在各種媒體上介紹有關建筑的知識,對建設領域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提出和引起爭論,都是十分必要的。
專家指出,中國城市要走出“千城一面”的尷尬,就應該摒棄盲目克隆的陋習,注重維護歷史傳承,努力營造自己的建筑特色和城市文化。
反思一 外國設計師囊括重大工程 貪大求洋浪費驚人
目前,許多大工程和建筑項目愛搞國際
招標,不少地方領導和評委在選擇方案時,不顧實力,不考慮當地特色和經濟水平,而是出于虛榮心和面子光鮮。北京、上海等地最重大的建筑設計項目,幾乎都被外國人囊括。
招標中的中外不公平還表現在,外國設計師的設計費用常常是中國設計師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且是用外幣支付,招標單位還絕不敢拖欠。而對國內的設計單位,不僅費用壓得很低,還常常拖著不兌現。而且,國外設計師報出的設計費都是天價,未來的運行費用更加巨大。許多專家批評說,與支付高昂的代價相反,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有效面積、安全性卻大打折扣。
專家們詰問:難道我們不該選擇更節能環保、更有中國特色、費用更適當、使用面積更合理的建筑嗎?
反思二 政績工程導致粗制濫造 大拆大建千城一面
中國目前的建設高潮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而是人為地掀起來的,這就是各級地方領導的所謂“政績工程”。其導致的惡果是:大拆大建,城市面貌大改觀的同時也失去特色,失去文化,代之以千篇一律的建筑、“假古董”和模仿的洋樓。
一個城市和街道建筑的特色是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中慢慢形成的,而現在僅在幾年間便被毫無特色的建筑和商廈、廣場所代替。許多專家疾呼,近20年來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壞,已經超過了過去200年。
更嚴重的是,“政績工程”都是有時間限制的,長官們必須在自己的任期內達到目標,才會對自身“進步”有幫助,因此這種時間限制使他們不是按照科學規律來制定計劃,而往往是違反規律的強迫命令,限定在很短時間內建成,于是從項目的論證到設計建造,過程十分倉促,而倉促又帶來粗制濫造,導致無數建筑劣品的產生。
反思三 官員擠進專家評審組 方案評選黑箱操作
建筑方案評選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了建筑品質的優劣。
在發達國家,方案評審組的組成人員范圍較廣,一般包括政府官員、建筑師、工程師、藝術家、歷史學家、法律人士、環保人士,而且是“一票否決權”,任何一方面不通過都不行。而我國評審組的成員大多是搞建筑設計的業內人士,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較少,使建筑設計只放在一個小天平上稱分量,考慮的范圍狹窄。
另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是,許多不是專家的地方官員也擠進專家評審組,甚至占到一半,造成評審質量的偏差。
一位來自臺灣的建筑師談到“陽光評審”時介紹說,在臺灣任何一個重要的公共工程,所有設計方案的評審過程全部公開,所有的方案、評委名單、評審意見、
投標過程,都在建筑專業雜志上刊出,在專門的網頁上公布,甚至一個大的工程方案還出專集。在相對透明的環境下,參評的人會更負責任,更加檢點自己的行為,更加注重評審意見的水準和公正性。許多建筑師都認為這種方法值得借鑒。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