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場盛會能夠落戶青島,除了機緣巧合之外,這個城市在循環經濟領域的實踐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成為最大的“砝碼”。其中,建筑領域循環經濟所取得的成果當數最重的砝碼之一。
拓展思路 開源節流
據市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建筑耗能和工業耗能、交通耗能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猛虎”。據統計,建筑能耗占全社會終端總耗能的27.5%,伴隨著建筑總量的不斷攀升和居住舒適度的提高,建筑能耗比例急劇上升。目前我國單位建筑面積能耗是發達國家的2-3倍以上,因此,建筑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節能與綠色建筑,在建筑業中發展循環經濟對于有效節約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建設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市建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積極拓展思路,開源節流,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規模化應用。為確保新建建筑節能,我市主要采取項目立項階段合理用能評估審查、設計階段節能施工圖審查、建造階段施工全過程監督、竣工階段節能專項驗收、竣工驗收備案審查等措施確保所有新建項目嚴格按照節能標準設計、利用節能材料,建造節能環保建筑。
為減輕建筑使用過程中對常規能源的依賴,我市積極開展建筑工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工作,每年投入1000萬元用于鼓勵建設單位使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采暖、供冷、生活熱水廣泛利用海水能、污水能、淺層地能、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國際帆船中心、城陽經貿中心、千禧國際村等六個項目被國家確認為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工程,這也使得我市在同類城市中擁有最多國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示范項目。
不欠新賬 還清舊賬
不僅如此, 2007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開工面積達110多萬平方米,2008年我市團島區域集中供熱項目,卓越蔚藍群島項目等多個項目均已確定利用海水熱泵、土壤源熱泵和太陽能光熱光電技術,建筑面積共計400多萬平方米。沿海一帶利用海水能、污水能已成青島市新趨勢,標志著我市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階段。預計“十一五”期間全市將新建500萬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10萬噸以上。
在不欠“節能新賬”的同時,著力還清“舊賬”,啟動對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工作,探索對1.2億平方米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另外,在項目建設過程中還積極采用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垃圾回收處理以及應用新材料、新技術等。在2006年、2007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工作檢查中,青島市建筑節能工作多次得到國家表揚。
從少數公共建筑的節能摸索,到個別民用建筑的循環經濟示范,再到普通民眾的居住生活,我市在建筑業循環經濟領域的實踐以及取得的成果,已經從“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套被稱作“青島模式”的建筑業循環經濟理論與實踐,已經在全國樹立起“標桿”。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