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10月30日 記者小靜】稀土是一組金屬的簡稱,包含化學元素周期表中鑭、鈰、鐠等17種元素,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石化、冶金等眾多領域。幾乎每隔3-5年,科學家們就能夠發現稀土的新用途,每六項發明中,就有一項離不開稀土。
稀土保衛戰
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的訊息,讓日美等國著實緊張。這種神奇的稀缺資源,引發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國際戰爭。
如果將中國稀土出口的數量和價格分別比喻為兩條鐵軌,你會看到前一條鐵軌直線向上 ,后一條鐵軌曲折向下,彼此相對的只是它們愈行愈遠的背影。兩者從來就沒有過相交,甚至連并行不悖都算不上。
前不久,中國向前一條鐵軌舉起了限速的黃牌:工信部已開始修訂稀土工業發展規劃,從2009年到2015年,將嚴控稀土出口配額的總量,限額在每年3.5萬噸以內。同時,仍舊嚴禁稀土初級材料出口。
至于限速的黃牌未來會不會變為一張禁行的紅牌,這就要看“列車長”中國和幾個“大旅客”日美歐盟之間博弈的結果——是大幅度提高票價,還是換另外一輛車。
扭曲的市場
稀土到底有多重要,何以引起各國之間的搏殺?
一個常用的比喻是,如果說石油是工業的血液,那稀土就是工業的維生素。
在稀土礦產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之路上,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稀土之列”列車長。
中國稀土礦藏豐富,雄踞著三個世界第一:儲量第一,生產規模第一,出口量第一。同時,中國還是唯一一個能夠提供全部17種稀土金屬的國家,特別是軍事用途極其突出的中重稀土,中國占有的份額讓人艷羨。
但是“列車長”也有自己的慚愧之處:能夠提供如此全方位、高規格的服務,但是票價卻一直很低,甚至賣多少錢都不是自己說了算。
從1990年到2007年,中國稀土的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然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出口價卻被壓低了36%。長期以來,稀土定價權掌握在日美等國手里,中國卻因國內企業內斗等原因讓本該屬于自己的定價權旁落。
與此同時,中國“稀土之列”拉上了越來越多的乘客:2002年以前,購買中國稀土的只有日美法等國,2003年購買國家和地區達到56個,2004年再增至74個。
賣越多的票,拉越多的人,車費卻少得可憐。中國一些稀土企業稱,按照目前的價格,利潤率只有1%至5%。此時,甚至有的國家趁價低囤貨。
早在1983年,日本就出臺了稀有礦產戰略儲備制度,其國內83%的稀土來自中國。值得一提的是,曾有媒體報道稱,日本在購得大量稀土后,并不急于使用,而是將之存于海底,以應對未來能源之需。
再看美國,它的稀土儲量僅次于中國,但其從1999年開始,就采取封存等手段逐步停止開采本國稀土資源,轉而從中國大量進口。
新政下的日美決策
如此看來,中國這個“稀土之列”如果一直這樣開下去,必有傾覆之危險。好在中方已經意識到了危險。
其實,在工信部劃定稀土出口紅線之前,今年6月29日,商務部就下達了《關于稀土2009年度第二批一般貿易出口配額》的通知,規定稀土配額量再度減少8%。這是中國連續5年減少稀土出口。
中國稀土“老大哥”的一舉一動,都沖擊著日美等國低價買稀土的習慣。這讓他們難以接受。
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認為,中國收緊稀土出口,就等于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制造精密的制導武器。
美國則聯合歐盟就中國限制鎢、銻和稀土等稀有金屬出口問題,向WTO提起訴訟。
對此,中國學者則表示,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簽訂的入世議定書中,確有承諾取消適用于出口產品的全部稅費,但是有84個稅后的商品不在其列,稀土即是其中之一。
在唇槍舌劍之外,日美已經著手尋求另外的解決方式。
據媒體報道,日本政府近日制定了一項《海洋能源與礦物資源開發計劃》,將從今年開始對其周邊海域的稀土礦進行調查并進行開采;在企業層面,日本住友商社開始在
哈薩克斯坦參與從鈾礦中提取稀土的商業活動。豐田通商則表示:除了在印尼從事從錫礦中提煉稀土資源的活動之外,還將在蒙古、越南開發礦山。
與日本不同,對后期稀土市場供應和價格均有較高預期的美國,則開始考慮重啟封存的稀土礦。
路透社報道稱,為了取代中國成為稀有金屬生產大戶,總部設在科羅拉多的利礦產公司計劃重新開采長期閑置的采礦場,高盛公司等機構則表示對此進行數億美元的期權投資。
同時,據環球網引述美國《防務新聞》周刊報道,國會要求五角大樓在2010年4月前通知議員,美國武器系統中使用了哪些稀土。
事實上,圍繞包括稀土在內的稀有金屬暗戰早已展開。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向記者介紹說,近兩年,日本在中國的稀土采購策略與方式均發生了明顯變化,從大量、公開、集中采購轉為多批、少量、分散采購。日方擔心的是大量采購會引起中方警覺。
周世儉認為,日本之所以這樣做,“其目的一是轉移視線,另一方面巧妙利用采購時間差,扭曲正常的供求關系,打壓和操縱市場價格”。
攘外必先安內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對于稀土產業,再恰當不過了。
面對愈演愈烈的稀土爭奪戰,早在2003年,中國就一度推動建立南北兩大稀土集團以提高行業集中度。以中鋁、包鋼為領頭企業的南、北兩大集團籌備組確也相繼成立,但后因企業、地方政府間難以平衡利益關系,努力無果而終。
“主動總比被動好,”包頭市市長助理蘇文清對記者表示,“成立兩大稀土集團的初衷是好的,這證明了國家層面對于稀土的重視。”
但在部分專家看來,僅僅將稀土作為稀有金屬是不夠的,必須上升為戰略金屬的高度,以國家名義進行儲備和控制。
可喜的是,稀土國家戰略儲備制度已經被正式提出。徐光憲院士在今年8月召開的首屆中國包頭稀土產業發展論壇上建議,我國每年可以拿出10億美元的資金用于儲備稀土和不可再生的稀有金屬,這樣還可分散購買大量美國國債的風險。
而接受采訪的大部分專家則表示,資金問題是國家對稀土進行戰略收儲的主要障礙,短期內難以真正有效實施。就在此時,市場上突然傳來中投公司將與包鋼聯合開采、收儲稀土的消息,雖然包鋼方面于9月24日予以辟謠,但此傳聞足以反映稀土市場對資本的渴望。
此外,也有專家提出,市場博弈還存在著另外一種結果——中國停止“賣票”,日美等旅客請“下車”。
其實,早在2008年9月,北京大學博士青巖的一篇文章就已提出類似的建議,文章標題無比明確——《中國應該立即停止稀土出口》。【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型材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