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08月3日消息 記者黃玲】“政策的出臺,對于‘散兵’狀態的安徽
光伏產業的發展來說,無疑是個重大利好消息,
光伏產業的春天真的來了。”昨天上午,合肥陽光電源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朱忠明顯得格外高興,他剛剛聽說財政部、科技部、國家能源局聯合啟動金太陽示范工程,其中最大的利好是要對相關企業給予最高總投資70%的直接補貼。
合肥本地專家表示安徽光伏企業急需快速搶灘登陸,緩解企業因為市場波動和高額的研發成本帶來的資金緊張問題。
新政:最高可獲七成補助
3月份,財政部等多部委出臺的“
太陽能屋頂計劃”中,對具備裝機容量不小于50千瓦等條件的光電建筑項目實行20元/瓦的補貼措施,而“金太陽工程”則將裝機容量準入擴大到300千瓦,同時對太陽能電站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據了解,“金太陽工程”的核心內容是對并網
光伏發電項目按
光伏發電系統及其配套輸配電工程總投資的50%給予補助,偏遠無電地區的獨立光伏發電系統按總投資的70%給予補助。有人估計該計劃總貼補額可能高達百億。
“我們現在最關注的就是地方如何下發相應的配套措施。”朱忠明表示,對企業發展來說是一個利好,對降低光伏發電成本有幫助(現發電成本為2元),但國家補貼還不足以讓企業實現贏利——他們在期待一個合理的上網電價。
據介紹,在一些歐洲國家,政府采取光伏電價補償機制,讓企業和百姓受惠。但同時每年會適度調低
太陽能發電上網電價——這就迫使光伏企業不斷提高技術,降低成本,實現產業化。
現狀:安徽光伏產業處“散兵時代”
無需鋪設電纜,不消耗電力,無需電源開關,當夜幕降臨時,路燈自動照亮。如今,合肥、銅陵等地有了這種節能路燈。
“起了個大早,卻趕了個晚集。”在今年6月省發改委首次主持召開的全省光伏產業發展座談會上,合肥工業大學
光伏工程中心常務副主任張曉安感慨。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合肥工大就致力于
光伏技術和產品的研究推廣。
“目前全國光伏產業年產值近萬億元,而我省光伏產業銷售收入只有十多億元。”張曉安分析,全省性的規劃滯后和投資資金缺少是造成我省光伏產業發展處于“散兵游勇”式的“諸侯年代”的主要原因:行業內部沒有形成有效聯盟,沒有形成行業聚焦能量。
“目前,更多的企業依然處于研發階段,市場占有率能夠排在全國前列的非常有限。”朱忠明告訴記者。
問題:技術資金是皖企短板
財政部的“太陽屋”計劃推出后,天威保變、江蘇陽光等傍上“太陽能概念”的個股紛紛漲停,
太陽能光伏產業涉及的上下游企業都被機構熱炒一波。
“政策往往有6~8個月的滯后期,落實到各地效果也會打折扣。”安徽人胡繼光,兩年前與福州的幾個朋友就一直忙著
多晶硅項目融資,他們手上掌握著一項國內領先的多晶硅提純技術。但至今,由于仍有上億元的資金缺口,項目還在紙上談兵。
胡繼光說,
太陽能光伏產業存在3道門檻:資金、技術和政策,三者缺一不可。
“小項目至少要投1億,大項目要10億以上。”朱忠明也表示,高資金和技術門檻讓一般企業很難進入,而地方政府的扶持與推動也不可缺少。
張曉安認為,目前全國的光伏產業正處于調整期,方向是產品,下一個高潮將是產品的應用;而從政策扶持方向上看,重點是市場。他建議,我省發展光伏產業,扶持重點應是市場和產品應用,加大扶持,鼓勵城鄉居民大量使用
光伏產品,并利用別人的高新技術產品來發展我省的高新技術產業。
對策:借機打造“安徽制造”品牌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安徽光伏企業雖然很紅火,技術領先于全國,但規模沒上去,人才梯隊的培養還存在盲區,同時擁有光伏電網核心技術的企業還不多,在光伏電網產業內“安徽團隊”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專家指出,安徽光伏企業要借助這次申報“金太陽工程”,快速打響太陽能電網設備“安徽制造”品牌。
合肥陽光電源公司有關負責人說,政策啟動是一個機會,但目前最迫切的是“激發市場需求,讓本地企業能保持一種成長能力,為下一步市場的好轉打下基礎。”他認為,未來兩三年內全球最大的市場在中國,而幫助企業渡過眼下的難關尤顯重要。
據介紹,在國家出臺扶持
新能源政策之后,江蘇、浙江已經迅速推出了相應的產業發展規劃,我省有關部門也在為之努力。“但現在我們仍沒有感覺到本地政府的熱度。”蚌埠
玻璃工業設計院有關人士指出,“發展光伏產業,我省不能像當初發展VCD那樣,再次經受錯失之痛。” 【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