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經歷了2009年的艱難時光后,化工公司都在期待2010年迎來一個好年景。在此簡單回顧一下,2009年硅產業上下游產品生產、進出口和市場發展趨勢,了解國內外重要企業過去一年的動態和未來走向。
一、2009年中國
有機硅單體產能集中釋放
進入2009年以來,國內各有機硅企業陸續有新產能投產,并不斷有新項目開工,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
2009年有機硅單體項目投產總產能約為40萬噸/年,山東金嶺、江蘇弘博、瀘州北方、唐山三友、山西三佳和湖北興發等多個項目投產,年末我國有機硅單體產能超過90萬噸/年,同比增長近一倍。
另有多個單體項目正在緊鑼密鼓的建設中,包括瓦克道康寧合建張家港40萬噸/年單體,魯西化工20萬噸/年單體以及由新安化工和邁圖合建的10萬噸/年單體項目。在籌建方面,宏達新材通過定向增發募集資金項目,為其7萬噸/年有機硅材料擴建項目籌集資金。此外,寧波合盛等企業也有單體擴建項目。隨著新增產能的進一步釋放,預計2010年我國有機硅單體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二、
多晶硅產能“過剩”之爭
9月26日,發改委、工信部等10部委正式發布通知[國發(2009)38號](以下稱38號文件),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38號文件正式將多晶硅列入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行業,并將多晶硅定位為高耗能和高污染產品,對新建項目給予苛刻限制。該文件一出,立即引起了行業界的廣泛爭議。行業界人士指出,該文件統計數據可信度不高,無法作為判定“過剩”的依據。且目前我國
太陽能市場尚未起步,多晶硅消費主要依賴國外市場,認定其產能過剩意義不大。
科技部隨后也對工信部的說法提出質疑,并組織進行了重新調研,調研報告顯示,多晶硅行業并不存在過剩問題。12月30日,國家能源局
新能源司有關人士表示,2009年中國太陽能生產需要的多晶硅原料仍有近50%需要進口。這是9月份以來,中國政府官員首次公開為多晶硅行業過剩“松綁”。事件的后續發展仍待觀察。
三、我國抑制工業硅出口依然任重道遠
從2008年1月1日起,我國開始對工業硅征收10%的出口關稅,此后再次上調至15%,基本遏制其出口增長。為進一步控制出口量,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在2010年關稅實施方案中,把工業硅的關稅暫定維持在15%。
海關數據顯示,2009年1-11月我國工業硅出口總量為35.9萬噸,同比大幅下降46.1%。我國工業硅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例達75%~80%,出口量如此之大,主要原因之一是國內供需嚴重失衡,需求增速遠不及產能增速。因此,控制出口量必先控制產能。2009年我國政府主要采取兩個措施來限制工業硅產能:一是提高電價,此舉在控制產量的同時也減少了工業硅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淘汰落后產能,工信部公布了2009年鐵合金行業淘汰落后生能企業名單,淘汰12500千伏安以下電爐265座,涉及180家鐵合金及工業硅生產企業。我國政府各項調控措施引起了部分西方國家的強烈抗議,此后世貿組織決定對此設立專家組,給政府帶來很大壓力。而我國工業硅產業長期以來積累了大量問題,調控政策的實施難度較大且見效慢,因此徹底改變工業硅大量低價出口現狀仍然任重道遠。
四、湖北啟動大規模直接法烷氧基硅烷裝置
湖北武大有機硅
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啟動其3萬噸/年直接法烷氧基硅烷裝置
生產線。該生產線將大幅降低成本并顯著提高產品質量。目前該裝置一期1.2萬噸/年生產線已經正式投產。
預計2010年該項目將完成3萬噸/年直接法烷氧基硅烷產能,之后或將進一步擴大到5萬噸/年。該公司稱,投建如此大規模的裝置,主要是基于對市場的信心。經過多年發展,烷氧基硅烷下游產品的工業化開發已經逐漸展開,未來市場對高品質原料的需求將日益增多。該公司還表示,之前公司已擁有約1萬噸/年的直接法烷氧基硅烷生產能力,技術安全性和裝置穩定性已經過長期實踐驗證,新裝置的建設與運行也將有充分保障。
我國烷氧基硅烷行業每年向環境排放含氯廢物數千噸以上,直接法烷氧基硅烷技術有望全面解決污染問題,而武大與邁圖公司是全球僅有的兩家掌握此成熟技術的企業。
五、2009年聚硅氧烷凈進口量同比減少
據海關統計,2009年1-11月,初級形態的聚硅氧烷凈進口量為13.7萬噸,同比減少21.7%,預計年總凈進口量也將有明顯下滑。
聚硅氧烷凈進口量減少的主要原因如下:
1.聚硅氧烷產量大幅增加
隨著一批在建小型有機硅單體裝置的陸續投產,2009年我國聚硅氧烷總產量達27萬-29萬噸,同比增加38.5%-48.7%,國內供應大幅增加,從而減少了對進口的依賴。另外,道康寧、新安、藍星等企業均有在建項目,預計未來幾年我國聚硅氧烷產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
2.對部分聚硅氧烷主要進口來源國征收反傾銷稅
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自2009年5月28日起對原產于韓國和泰國的進口初級形態二
甲基環體硅氧烷征收5.4%-25.1%不等的反傾銷稅,期限5年。
3.聚硅氧烷出口退稅率提高
從2009年4月1日起,初級形態聚硅氧烷出口退稅率由5%上調至13%,此項措施使2009年前11個月初級形態的聚硅氧烷出口量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同比僅降低8.5%,對減少聚硅氧烷的凈進口量可謂功不可沒。
凈進口量同比大幅減少,預示著我國有能力進行有機硅技術創新并擺脫進口依賴。
六、星火打造全球最大有機硅生產基地
2009年4月28日,星火有機硅單體及下游產品一體化項目正式簽約落戶永修星火工業園。8月9日,該項目在永修縣正式開工。
該項目為中國化工集團公司“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總投資80億元,建設產能40萬噸/年的有機硅單體及下游產品一體化項目,建成后藍星年生產規模將達70萬噸,成為全球最大的有機硅生產基地。項目分兩期建設,一期投資40億元,引進了法國BSI的有機硅上下游的工藝技術,建設年產20萬噸有機硅下游系列產品項目,建設工期18個月。同時,公司對現有20萬噸/年有機硅生產裝置進行技術改造,使其產能擴至30萬噸/年,進而對星火進行資源優化。改造完成后,星火廠有機硅年單體產量將達到50萬噸,成為全世界單一基地最大的有機硅上下游一體化生產基地。
金融危機對國內行業的影響日益顯現,國內行業競爭也逐漸加劇。藍星集團逆市擴張,通過向下游延伸來提高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力求提高公司抗風險能力,使公司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并在國內行業界擁有更多話語權。
七、中國有機硅企業加快產業一體化步伐
隨著有機硅單體市場逐漸飽和,中低端市場競爭加劇。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過剩,各主要生產企業已經轉變思路,大舉進軍有機硅上下游產業,力圖通過一體化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藍星集團于2009年中正式啟動星火有機硅擴改一體化項目,向下游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同時,集團積極擴大化學級硅生產以及甘肅等地的生產規模,旗下星火和BSI兩大銷售體系也將融合,逐步形成相對完整的產業發展體系。
新安化工將草甘膦和有機硅業務有效整合,不斷完善產業鏈,加大下游產品開發力度。該公司與邁圖公司合建的10萬噸/年有機硅項目投產后,單體總產能將達20萬噸/年;其數個下游產品新增產能項目也將于2010年上半年陸續投產。
此外,江蘇宏達宣布籌資7億元,用于7萬噸/年有機硅材料擴建項目;山西三佳在2009年啟動了內蒙金屬硅生產基地建設;寧波合盛、山東東岳、瀘州北方等企業也紛紛擴大上下游產品生產規模,完善產業鏈,提高企業整體抗風險能力。
八、國外各大有機硅公司加快在中國進行市場布局
2009年,國外各大有機硅公司在中國的裝置陸續投產,加快進行中國市場布局,希望在未來中國市場激烈的競爭中占得先機。
2009年10月21日,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與道康寧公司宣布,雙方在江蘇省張家港共同投資建設的氣相二氧化硅工廠二期工程正式破土動工,預計建成后,雙方的硅氧烷工廠和氣相二氧化硅工廠的額定年產能將達21萬噸。
此外,瓦克化學集團新的可再分散乳
膠粉及VAE乳液生產基地在南京正式投入使用。工廠可再分散乳膠粉年生產能力達3萬噸,首期投資達五千多萬歐元,構建了從VAE乳液到可再分散乳膠粉的完整生產線。
瓦克化學集團與廣東順德的德美精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合資組建的德美瓦克有機硅有限公司開設了一家新的有機硅乳液生產廠,年產量為4500噸。該公司計劃進一步增強其有機硅乳液市場地位。
另外,由新安化工和邁圖合建的10萬噸/年有機硅單體項目正加快建設,預計將在2010年建成。該項目的建成,標志著邁圖在中國市場形成完整的上下游產品鏈。
九、中國有機硅企業密集上市
成都硅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10月15日正式在中國A股市場交易,收價一度達到45元/股。這是中國第一家登陸創業板的有機硅公司。該公司本次總計在創業板發行1300萬股,占總股本的25.49%,募集資金主要用于生產汽車用有機硅密封
膠技術改造等4個項目。另外,工程用
膠粘劑最大供應商之一,中國主要室溫膠生產商之一的湖北回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1月8日正式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預計募集資金6.188億元,用于該公司有機
硅膠粘劑和
密封膠項目及
聚氨酯膠粘劑和密封膠項目建設,進一步鞏固回天膠業在行業內的龍頭地位。東岳集團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最多集資約13.7億港元,資金的40%將用于興建有機硅生產設施。預計至
2011年,該集團有機硅年產能有望由現在的6萬噸,大幅增至30萬噸左右。
此前,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有機硅相關企業包括藍星集團旗下的星新材料(600299),新安股份(600596)、宏達新材(002211)等數家企業。
十、氣相法白
炭黑出現過剩傾向
由于關鍵技術掌握不足,國內大批多晶硅裝置的投產產生了大量副產物四氯化硅。氣相白炭黑作為消化該副產物的“必要”材料也因此在中國也出現了集中建設生產的高潮。至2009年底,中國國內已投產氣相法白炭黑裝置約為2.5萬噸/年,幾家傳統企業已規劃、建設中的產能約為2萬噸/年,各地多晶硅企業為了消化四氯化硅自建或合作建設的小型裝置總產能約有5000噸/年,全國各地幾十處“多晶硅園區”規劃的氣相法白炭黑總產能則更多。預計2011年我國的氣相法白炭黑總產能將達6萬噸/年以上,相當于2008年中國消費量的3倍。
在中國,氣相法白炭黑主要用于
硅橡膠領域,此外還有
涂料、聚酯、油墨、膠粘劑等領域。這些市場雖然都保持著高速增長,但其新增容量并不能完全消化新增產能,這可能導致氣相法白炭黑成為下一個在中國市場出現階段性過剩的產品。【完】
與【膠要聞】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膠要聞” 相關信息請訪問
膠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