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04月16日消息 】3月底,中國日用
玻璃協會理事長孟令彥帶隊,近20名行業專家抵達徐州,為江蘇省銅山縣日用玻璃產業的提檔升級出謀劃策,把脈開方。
形勢不錯問題不少
銅山縣副縣長吳衛東介紹說,銅山玻璃產業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壯大,現今已形成了一定的規模,成為江蘇省最大的日用玻璃生產基地。目前,玻璃產業已經成為銅山縣重點培植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去年實現產值42億元,同比增長126%。
銅山縣馬坡鎮黨委書記葛毅君說,銅山玻璃產業主要集中在馬坡鎮的徐州玻璃科技產業園,已擁有61家
玻璃制品及關聯企業,產品形成八大系列3000余種規格,有125種玻璃產品的外觀設計獲得國家專利。園區大部分為中小企業,多品種、小批量的玻璃產品迎合了國際市場的需求。近年來,贏得了中東、北美,特別是西歐酒類生產廠家的大量訂單,產品出口連年呈上升趨勢,目前,40%的產品用于出口。
葛毅君說,園區發展形勢不錯,但問題也不少。
首先是
設備陳舊,產品技術含量不高。其次是
配套設施落后。三是園區企業凝聚力欠缺。四是自營出口能力不強,依靠別人代理出口,有關政策享受不到,企業利潤被壓縮。
地方政府積極作為
劃一塊地建個產業園把企業圈進去,讓它們自由競爭,這種思路很容易做,似乎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的一般做法。但銅山縣和馬坡鎮政府領導顯然不是這么想的,他們認識到,銅山玻璃產業經過20余年的數量擴張后,現在面臨著技術升級、產品升級、環保升級的嚴峻挑戰,他們希望通過科學發展、正確引導和良好的服務,把整個產業園打造成為一個具有內在聯系和競爭優勢的玻璃產業集群!
一般來說,大企業自身資源充足,主動找上
門尋求合作配套的也多。但銅山的玻璃產業園大部分為中小企業,他們特別需要政府幫助,以促進合理的分工協作,形成整體優勢。如果純粹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難實現跨越式升級。當地政府積極作為,給自己的定位很準確,就是一個組織者、培育者、引導者。他們主動上門,找到在行業里處于牽線搭橋樞紐地位的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再通過協會請來業內專家,到銅山現場研討,為銅山玻璃產業的升級把脈診斷,開出藥方。在采訪中,記者深切地感到,銅山縣和馬坡鎮領導在講話中,對于當地支柱產業的規劃設想既深且細,政府作為是科學的,到位的。銅山縣委書記周純寶在座談中說:玻璃是有生命力的。這個生動的表述充分說明了銅山縣領導對玻璃產業的深刻理解和努力打造這個支柱產業的美好愿望。
專家聯手開藥方
近日,專家們參觀了徐州玻璃科技產業園,走訪了五家企業,下午在徐州開元名都大酒店舉行了“中國銅山日用玻璃產業發展論壇”。專家、當地政府領導和企業家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就銅山玻璃產業的發展進行交流溝通。
與會專家認為,銅山玻璃產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是整個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
享受國務院津貼的行業資深專家沈長治說,目前銅山玻璃產業老的運作模式已經走到頭了,必須整體上一個新臺階。而這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引導,更取決于各企業老板觀念的轉變。不能滿足于當前能賣出產品,必須把眼光放長遠。目前我國日用玻璃的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沒有一項技術是買不來的。沈長治建議企業先從不花錢的事情開始抓起,比如現場管理問題:粉塵、噪音、環境衛生,等等。
中國日用玻璃協會副理事長劉建平認為,現在,根據國家發展戰略,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對產業的布局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銅山玻璃產業來說,要強調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追求數量的擴張,而要追求質量效益的提高。
專家們認為,當地政府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對現有生產能力和企業進行整合,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技術能力和檔次。專家們建議,由地方政府組織,建設產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集中力量辦大事,如集中供氣、集中采購、統一建質檢中心、統一物流、規范價格體系等。
會上,專家和企業家們還交流了一些生產技術上的具體問題。
這次來銅山的專家,有
窯爐專家、玻璃
模具專家、玻璃材料專家、制瓶機專家等,技術領域涉及面很廣。中國日用玻璃協會理事長孟令彥告訴記者,組織這么多領域的專家,針對一個地區的產業發展進行全方位考察和論證,把經驗和服務送到家門口,這在協會也是第一次。這次活動將創造協會為地方、為企業服務的新模式。
孟令彥說,我國日用玻璃產業正處于歷史發展的最好時期,必須抓住機會不斷促進行業的發展壯大。具體怎么做?孟令彥用四句話做了總結:企業練好內功、政府培育環境、協會牽線搭橋、專家指點迷津。【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