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1.2”,一個普通的數字,可就是這個普通再也不能普通的數字,卻成為2011 年下半年建筑
鋁型材行業最為敏感的數字。
自今年5 月份開始,全國各地相關部門在國家質檢局、國家發改委、公安部、國家工商局等九個部門聯合推出的《2011 年全國
建材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要點》指導下,對全國各地建筑市場開展了檢查。檢查中發現,部分地區的建筑市場存在以次充好的
鋁材產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建筑的安全,影響了鋁材行業的健康發展。
2009 年4 月1 日實施的國家GB/T8478-2008《
鋁合金門窗》規定:“鋁型材壁厚不低于1.2 毫米”。但在此次檢查中卻發現,部分相關鋁材產品壁厚不達標。這種現象并不少見,也不是近兩年才出現。雖說前幾年一些鋁型材生產基地對鋁型材市場也進行了一次整治,但遠不及這次整治的力度大。這次整治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讓一些生產經營低質偽劣產品的企業和經銷商“傷了筋,動了骨”。
惡意競爭致使薄料鋁材層出不窮
從專業技術層面上講,建筑鋁合金型材是空腹薄壁型材,其壁厚是有最低限度的。太薄的鋁型材的抗壓變形
強度就會大大減弱。新的《
鋁合金門窗》國家標準已規定,鋁型材壁厚不能低于1.2 毫米。也就是說,普通
鋁合金窗結構型材的主要壁厚不應該小于1.2 毫米,門結構型材的主要壁厚不應小于2 毫米。目前低于這個標準的“薄料”鋁材仍一直存在,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是國家標準定的太高,還是部分鋁材廠家偷工減料,不得而知。幾年前, 市場上就出現過遠低于國家標準的0.6 毫米的型材。采用0.6 毫米厚的型材做的鋁合金門窗,難道不存在安全隱患?可市場上仍大量存在這類產品。
鋁型材市場上出現的“薄料”鋁材現象,其成因是很復雜的。從遠處說,早些年,在國家相關標準還沒有出臺之前,由于處于行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一些小型鋁材生產企業為了獲取更多利益,便將“薄料”帶入鋁材行業。隨著鋁型材行業的發展、國家相關行業標準的陸續出臺,一些發展起來的企業便開始了對產品進行“更新換代”,逐漸放棄“薄料”的生產。但目前仍有一部分企業從事著“薄料”的生產。在“薄料”和“厚料”同時存在的情況下,鋁型材產品便處于魚龍混雜的市場格局中。
現今,隨著各地城市建設以及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鋁型材生產企業布局全國的進程已加快,鋁型材生產企業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二、三線城市與農村市場在短期內對低檔鋁材產品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一些企業基于成本和利益的考慮,放任“薄料”鋁材大行其道。
此外,目前建筑鋁型材產品的技術含量、產品附加值并不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鋁型材(特別是建筑鋁型材)行業是“三高一低”的行業, 企業要想獲取更多的利益,就需要進行規模化生產以提高產量。近兩年,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漲價、企業加大對生產技術方面的投入,增加了生產成本,使得眾多型材產品的出口受限,也使鋁型材品牌之間的競爭也進入了“白熱化”。為了鞏固和搶占市場,部分鋁材生產企業與經銷商便開始打起“價格戰”。對于鋁型材產品而言,一旦打起“價格戰”,產品質量便無法保證。企業為了能搶占市場,獲取更多的利益,便減少了型材的壁厚, 以次充好。正因如此,低于“1.2 毫米”的“瘦身”鋁材便在市場上大行其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