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十一五”期間,中國終于結束了長期以來環保指標難以完成的厄運,在環保投資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兩項規劃指標方面,首次超額完成了五年計劃規定的任務。 |
【中國幕墻網2月10日消息】“十一五”期間,中國終于結束了長期以來環保指標難以完成的厄運,在環保投資和主要污染物減排兩項規劃指標方面,首次超額完成了五年計劃規定的任務。
但盡管環保指標超額完成,中國的生態環境現狀卻依然不能讓人樂觀。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很大原因在于,“十一五”規劃中“減排”的規定,并不是要全面減少污染排放,而是只有化學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兩項指標。因此,環保官員難免只把減排這兩項污染物作為主要任務。從而在一些地區出現雖然環保規劃指標超額完成,但是生態環境狀況卻不見好轉的現象。
而在電力工業方面,盡管“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減排指標超額完成,中國目前在火電機組的平均規模、煤耗指標以及脫硫機組的比例等方面甚至已經優于美國,但是所有這些指標的提高,卻由于火電的比重增速過快,能源結構嚴重惡化而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十一五”期間,標志二氧化碳減排的“單位GDP能耗下降20%”這一目標,完成得意外艱難。
這種個別環保指標提高、能源結構反而惡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國環保立法的科學性不足。在片面政策指引下,一些環境官員只把完成規定的減排指標當成任務:要想完成中國環保規劃指標中要求的二氧化硫的減排,就要加緊現有發電機組的脫硫改造。這樣只重視政績的環保官員通常都支持能夠替代小機組、增加了脫硫設備的大型火電上馬(壓小上大)。而對于與脫硫目標無關的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他們卻往往不太感興趣。“十一五”期間,規劃中的水電項目投產超額,卻只有28%開工。
在中國,由于火電廠的建設增速過快,能源結構嚴重惡化,導致煤炭供不應求、價格飛漲、礦難頻發、煤電矛盾尖銳激化。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之前一階段,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煤電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國家一度只有鼓勵遍布全國的小煤窯加緊生產,才能渡過難關。而在中國煤電矛盾最突出的時刻,煤窯的生產事故也達到了頂峰。
2008年10月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意外緩解了中國煤炭能源嚴重短缺的困境。然而煤炭價格快速上漲趨勢改變的同時,社會用電量也急劇下降,中國能源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并不能得到緩解。用電量下降,導致大量新投產火電機組必然成為利用率極低的不良資產。惡化的能源結構讓中國的電力工業陷入了進退兩難的惡性循環,歷來都是國家利稅大戶的國有電力企業,最近幾年已經面臨全面虧損。
與此同時,中國由于排放了與自身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溫室氣體,哥本哈根會議上,中國遭遇到全球的批評。
以前由于受到經濟能力的局限等原因,中國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建設一直進展緩慢,但那種由于整體經濟能力不足、無能力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的情況,在全世界非常普遍,在欠發達國家,社會的能源需求量有限,清潔能源開發程度低的現象并不會造成太大的問題。但是,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騰飛以后,如果仍然不能及時開發利用水電和其他清潔能源,那么其快速增長的能源需求,就要靠燃燒更多的化石能源來解決。
下一篇:武漢家園建設走在全國前面 現代化節能住宅“下鄉” |

|
- 論壇熱帖
- 最新產品
- 展會快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