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再過幾天,上海中心的主樓核心筒就要進行結構封頂。申城最搶眼的新地標——632米高度的上海中心已然鶴立雞群。它從地下5層躍起,穿過7層裙房后高插云霄,仰望巨構,數計達121層。在可預見的未來,這座超級工程的歷史高度,一定是上海后無來者的建筑“絕響”。
可圈可點的是,上海中心工程首次在超高層建筑中采用“內外”雙層玻璃幕墻。它貌似“熱水瓶原理”,即在外幕墻與內幕墻之間分割出巨大的溫度緩沖區,營造成24個空中花園。這項設計創意,避免室內直接和外界進行冷熱交換,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加上外幕墻上涂制的彩釉,有效阻擋強光投射,每年可節能21%,減碳2.5萬噸,使總建筑面積574,058平方米的“垂直城市”,更為環保、舒適、美秀。
“世界上的玻璃幕墻都是安裝在固定的混凝土結構上,但上海中心13萬平方米的幕墻卻是世界首次安裝在復雜的鋼梁結構上,就是所謂柔性幕墻。”遠大華東集團總裁閆成林去年8月2日在首塊外幕墻安裝時,對國內綠色標準最高的這一超級工程給出的定義。
日前,記者攀上64層外幕墻工地,目睹了中國第一高樓正在“穿衣”的動魄過程。現場幾名腰系安全帶的“蜘蛛人”,每移動腳下方位,總是將2個保險扣一先一后交替進行。詫嘆是,他們在云端里的行動駕輕就熟,如履平地。
運送幕墻到預定位置,工人既需要體力也需要技巧,更需要克服恐高因素。
“上海中心由外層幕墻、內層幕墻、幕墻支撐系統組成。”遠大華東集團上海中心總質量師陳展鴻在工地對記者說:不同于內幕墻技術含量,上海中心外幕墻是120度旋轉向上越來越窄,主樓的19317個外玻璃幕墻單元,每塊面積都不相同。技術含量與難度系數在幕墻界堪稱世界之最。
又一塊重達數噸的外層玻璃幕墻被緩緩吊放到指定位置。守候的4名工人立刻手腳并用:卡位、矯正、調節、擰拴,直至將外幕墻安裝到嚴絲合縫。觀察發現,裝畢一塊玻璃平均耗時二十分鐘。經了解,順利安裝的背后,靠的是先進的BIM三維建筑信息模型技術的支撐。它可控制各種變形的精確度,從設計源頭避免了復雜空間中的結構碰撞,還為加工、制作、現場施工和安裝幕墻板塊及結構部件提供了精確的數據。因此廠里生產的每塊不同尺寸的外玻璃幕墻,與現場環梁的連接件絲絲相扣。
“人靠衣裝馬靠鞍”。上海中心的“衣裝”就是依附在建筑外的玻璃幕墻,而幕墻因事故頻發,缺乏環保而廣受質疑,它能在上海中心的建設上“逆施倒行”,必有其超乎尋常的亮點。
原來上海中心的外幕墻玻璃被設置了重重防護:第一道采用超白玻璃,與普通鋼化玻璃相比,其自爆率接近于零;第二道在玻璃中加膠片,即使玻璃在劇烈地錘擊試驗下慢慢破裂,所有碎片也能牢牢附著在膠片上,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下起“玻璃雨”。
如果以往玻璃幕墻讓人產生失望,那么經過升級后的3.0版、4.0版玻璃幕墻,其先進性沒理由拒絕它在未來的建筑領域重新找回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