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十年后的中國建筑只是一個轉型的開始而不是完成,這是一個預測中國建筑未來發展趨勢的問題,但我們可以參考日本或臺灣的現狀,雖然前者領先我們并不止十年。中國最近十五年的建設高潮解決的是:從無到有的問題(商品房、寫字樓、機場、美術館、博物館、展覽廳、音樂廳等等量的建設)。未來十年(必定更久)要解決的是:從有到好的問題。簡單來說是這樣一種轉型:粗放的大規模的建設——精確的小規模的建造。
這樣一種轉型給建筑本身帶來的變化是:
1.建設量的減小:放眼望去,樓盤夠我們十幾億中國人住了,CBD(詞條“CBD”由行業大百科提供)也都立起來了,每個城市該有的公共建筑:圖書館、劇院、美術館、展覽中心、音樂廳等等也都建起來了,未來我們要建什么呢?我們還有什么可建呢?
2.設計建造水準的提高:當項目越來越少的時候,中國建筑從業者面臨的將是全球同行的競爭,狼多肉少的時候,總是會有狼餓死的。拼關系的時代會隨著項目的減少,每個項目吸引的關注度增加,制度在實踐中得到完善,國際媒體的參與,消費者愿意為設計買單等原因而漸行漸遠。
3.建筑從業者分工越來越細:在建筑工序上從業人員越來越被細分化專業化。建筑公司類型也在不斷的細分化,將會有更多公司專注于自己某一領域,做機場設計的專做機場、做住宅的、做博物館的、做醫院的、做酒店的、做會所的等等。專注某一領域可以做的更精更深入。
4.舊建筑改造的比例增大:粗放的建設,功能的轉變等必定會帶來很多問題,相比較于過去的拆了重建,舊建筑改造更節約資源、更能保留過去的記憶,將是未來的趨勢。798的成功不是個例,舊建筑的價值會被逐漸意識到。
5.小型、明星事務所如雨后春筍:國有大型設計院的壟斷正在被打破,有創意有品質的小型事務所能在市場化的設計環境中分一杯羹,尤其在大型項目日益減少小型項目越來越多,甚至是農村小住宅一類項目出現的環境下,設計院的關系優勢、結構技術優勢、設備技術優勢等會越來越弱化,而明星建筑師事務所的創意卻變得越來越有競爭力。
不管未來樓宇發展趨勢如何,我們都要努力深造自己,努力學習高精簡的東西,是人才不管走到哪里都不會埋沒!中國建筑業缺乏的是有新思想,有新方向,新思維的建筑,結構大師,而不是那些循規蹈矩,按模板蓋樓的機器!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加速到來,建筑行業也會信息化,數據化。譬如買房子的時候我就希望可以看到房子的內部構造、通風情況、采光情況、周圍環境等等因素。所有的這些都有數據形成可視化三維模型,再也不用聽銷售員BB了(估計房地產不想這么干)。再譬如逛商場的時候可以瀏覽三維地圖,當然最好是移動端可以瀏覽,想去哪里點哪里,當然如果是買日用品什么的對我這種更希望是網購,然后無人機送貨上門。實際上這些現在都應該可以實現了,BIM就是這樣,建筑全生命周期都可視化,只是過了十年應該都普及了吧。
有觀點稱:建筑行業只是從之前的“過熱”發展到現在的“正常”。
“過熱”時大量的從業人員擁擠到目前“相對萎縮”的“正常”狀態,從供應和需求來說是否是導致建筑行業顯得蕭條的一個原因;同時,因為建設周期一般在一年左右,長的可以是幾年。當前建筑的“溫度”究竟是消退后的“余熱”還是“正常”狀態下的“常溫”?
然后又有一個觀點稱:建筑行業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目前的狀況是一個行業正常的發展過程。
對于“剛需”這個詞,是建立的有足夠的勞動人口上的。目前中國人口老齡化非常明顯。以我目前所在的三四線城市為例,在我看過一篇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發表的調查文章后,理論上我所在的城市在2020年時65歲以上人口會達到30%以上。那么在這樣的城市,建筑行業究竟還有沒有機會恢復過去的輝煌?如果不能待在體制內,在非一、二線城市能有多大的機會實現自己的抱負?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設計者深思的問題!
![](../../down_info.asp?id=40109)
![](../../image/info/kz_wz/t5.jpg)
【作者】摘自:中國工程信息網 日前,建設部副部長黃衛在湖北省建筑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做大做強建筑業。
黃衛說,要盡快建立適應市場經濟和長遠發展需要的現代企業制度。體制僵化、機制不好已經成為制約建筑業發展的主要阻
![](../../image/info/kz_wz/t3.jpg)
按照建設部令第159號的規定,《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于2007年9月1日施行,2001年4月18日建設部頒布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建設部令第87號)同時廢止。
新的《建筑業企業資質管理規定》中有這樣一條規定:“第十
![](../../image/info/kz_wz/t2.jpg)
目前現象,年輕工人越來越少了,工地工人多以40歲以上為主。現在的民工二代基本沒有干建筑這累活的。都去工廠打工條件好點的繼續上學。反而施工學校、學院畢業的學生逐年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