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什么叫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為什么是工業化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化建筑又是怎樣通過一整套科學、規范的標準進行評價的?《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出臺的意義何在?本報專門(詞條“門”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約請了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副總工程師葉明結合1月1日實施的《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對此進行了深度解讀。
一、什么是裝配式建筑
裝配式建筑是指用工廠生產的預制構件(詞條“構件”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在現場裝配而成的建筑,從結構形式來說,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木結構都可以稱為裝配式建筑,是工業化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建筑的優點是建造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既可節約勞動力又可提高建筑質量,用通俗的話形容,就是像造汽車那樣造房子。目前,我國裝配式建筑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全國全面推廣裝配式建筑,有利于住宅建造早日達到工業化的標準、工業化的精度、工業化的效率、工業化的質量,同時裝配式建筑也是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最佳實現途徑和手段,即:節能、節地、節水、節材、節省時間、節省投資和保護環境,對建筑業、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二、為什么要編制這個標準
近年來,國務院、住房城鄉建設部對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全國30多個省、自治區、市紛紛出臺了指導意見和鼓勵措施,政策紅利不斷釋放,提高了各方參與的積極性,特別是建筑設計、構件生產、安裝施工、裝備制造和房地產開發企業積極響應,開展了大量的研發工作,建設了一大批裝配式建筑試點、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動、企業參與、產業化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基于當前我國建筑產業現代化的發展現狀和趨勢,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工業化建筑評價體系,制訂并實施統一、規范的評價標準,為此,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印發2013年工程建設標準規范制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13]6號)的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會同有關單位研究編制了《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該標準編制工作歷時兩年多,已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
三、標準的出臺有哪些意義
該標準是總結建筑產業現代化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制定的我國第一部工業化建筑評價標準,也是針對我國民用建筑工業化程度、工業化水平的評價標準,對規范我國工業化建筑評價,推進建筑工業化發展,促進傳統建造方式向現代工業化建造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引導和規范作用,也是推動建筑產業現代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四、標準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標準由總則、術語、基本規定、設計階段評價、建造過程評價、管理與效益評價六章組成,包含條文及條文說明。第1章是總則部分。包括《標準》的編制目的、指導思想、適用范圍等,明確《標準》的適用范圍為民用建筑的工業化程度評價。第2章是術語部分。對“工業化建筑”、“預制率”、“裝配率”及“預制構件”等9個專業名詞規定了明確定義。第3章是基本規定部分。規定了該標準設計和工程項目兩階段評價方法;規定了設計階段、建造過程、管理與效益三部分權重及總分計算方法;規定了基礎項和評分項的關系和基本要求。第4章是設計階段評價部分。包括基礎項和評分項的詳細規定,評分項目包括標準化設計評價、主體結構預制率評價、構件及部品裝配率評價、建筑集成技術評價、設計深度評價、一體化裝修評價及信息化技術應用評價等,規定了各個子項具體內容和分值。第5章是建造過程評價部分。包括基礎項和評分項,評分項目包括工廠化制作評價、裝配化施工評價、裝修工程評價等具體內容和分值規定。第6章是管理與效益評價部分。包括基礎項以及信息化管理評分項、綜合效益評分項的具體內容規定。
五、標準的主要看點
一是明確了標準適用于民用建筑的工業化程度評價。主要基于我國工業類建筑的工業化程度較高、類型較多、要求復雜,同時現階段民用建筑的工業化程度和發展水平較低,需要重點引導。因此,標準從現實角度出發,針對新建的民用建筑的評價,未包含工業建筑。二是首次明確了“預制率”和“裝配率”的定義。其中預制率是指:工業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體結構和圍護結構中,預制構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對應構件混凝土總用量的體積比。裝配率是指:工業化建筑中預制構件、建筑部品的數量(或面積)占同類構件或部品總數量(或面積)的比率。三是明確了相關規定,即:申請評價的工程項目應符合標準化設計、工廠化制作、裝配化施工、一體化裝修、信息化管理的工業化建筑基本特征。這條規定是初步判斷評價項目是否符合申請評價要求的基本條件,體現了工業化建筑在生產方式上的主要內容和基本特征,正確把握這些基本特征可避免申請評價項目的不確定性和盲目性。四是明確了參評項目的預制率不應低于20%、裝配率不應低于50%的基本要求。
六、標準對預制率、裝配率要求和界定
預制率是衡量主體結構和外圍護結構采用預制構件的比率,只有最大限度地采用預制構件才能充分體現工業化建筑的特點和優勢,而過低的預制率則難以體現,經測算,如果低于20%的預制率,基本上與傳統現澆結構的生產方式沒有區別,因此,也不可能成為工業化建筑。預制構件類型包括:預制外承重墻、內承重墻、柱、梁、樓板、外掛墻板(詞條“墻板”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樓梯、空調板、陽臺、女兒墻等結構構件。
裝配率是衡量工業化建筑所采用工廠生產的建筑部品的裝配化程度,最大限度地采用工廠生產的建筑部品進行裝配施工,能夠充分體現工業化建筑的特點和優勢,而過低的裝配率則難以體現。基于當前我國各類建筑部品的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工業化建筑采用的各類建筑部品的裝配率不應低于50%。建筑部品類型包括:非承重內隔墻、集成式廚房、集成式衛生間、預制管道井、預制排煙道、護欄等。
七、標準化設計的主要評價指標
鑒于參評項目的標準化設計是工業化建筑的重要特征,采用統一的模數協調尺寸和類型少多組合的建筑單元是決定項目標準化程度的基礎,也決定了項目采用的各種構件、部品的規格類型的數量,因此,標準對建筑基本單元、各種構件、部品的規格類型的重復使用率做出了如下規定:
——建筑單元評價。標準規定單棟居住建筑≤3個基本戶型即為滿足要求得分,>3個基本戶型按重復使用量最多的三個基本戶型的面積之和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70%確定得分。標準規定單棟公共建筑(詞條“公共建筑”由行業大百科提供)≤3個基本單元即為滿足要求得分,>3個基本戶型按重復使用量最多的三個基本單元的面積之和占總建筑面積的比例不低于60%確定得分。
——預制構件評價。標準規定各種類型的預制構件在單體建筑中重復使用量最多的一個或三個規格構件的總個數占同類構件總個數(不包含現澆構件)的比例應符合表4.2.1的規定。
——建筑部品評價。標準規定外窗在單體建筑中重復使用量最多的三個規格的總個數占外窗總數量的比例不低于60%;集成式衛生間、整體櫥柜、儲物間等室內建筑部品在單體建筑中重復使用量最多的三個規格的總個數占同類部品總數量的比例不低于70%。
標準還明確了以下三點:
一是參評項目的設計深度評價。設計深度主要指項目設計是否符合工廠化生產和裝配化施工的要求,區別于傳統設計深度要求。體現在:構件深化圖設計水平和完整性、構件設計與制作工藝結合程度、構件設計與運輸和吊裝以及施工裝配結合程度、是否考慮施工外架條件的影響以及模板和支撐系統等因素。
二是參評項目應按工業化建造方式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并應滿足建筑設計、生產運輸、裝配施工、裝飾裝修等環節的協調配合與組織管理要求。工業化建造方式主要指建筑設計、構件制作、施工裝配、室內裝修等主要環節采用一體化的施工技術與組織管理,充分體現設計、生產、運輸、吊裝、施工、裝修等主要環節的協同配合。工程計劃、技術措施、質量控制、材料供應、崗位責任等清晰、明確;構件運輸、堆放、吊裝等現場規劃有序;構件安裝前對預留預埋、臨時支撐、接合面清理、安裝順序、構件連接等有必要的組織措施。
三是參評項目設計、建造全過程應采用信息化管理技術,并應實現設計、生產、運輸、施工、監理、運營等環節的協同工作。參評項目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是工業化建筑的主要特征,基于目前建筑信息化技術應用水平和發展實際,項目還難以建立信息數據平臺管理系統將設計、生產、施工、物流和運營管理等各環節連接為一體化管理。
八、標準的幾點解釋
由于我國工業化建筑在國內尚處于初級階段,開展工程實踐的企業以及建成的符合評價條件的工程項目還非常有限,國外也沒有更多經驗可供借鑒,參照系和經驗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標準的編制具有較大的難度和較強的前瞻性、創新性。編制組結合當前建筑工業化發展實際,根據目前掌握的基本情況和對建筑工業化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解,從引導、鼓勵的角度出發,編制了該標準。九、標準實施的后續工作
為更好地開展工業化建筑評價,編制組將進一步組織編制標準的配套使用細則,用于指導我國工業化建筑評價工作;今后要及時總結標準的使用情況和評價工作經驗,適時開展標準的修訂和完善工作,適當擴充標準的適用范圍,涵蓋更多的建筑及結構類型,更加全面地界定工業化建筑的評價參數體系和分值,使評價內容更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