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發生之后,往往或多或少會涉及一些法律問題,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探討分析地震后可能會遇到的十個法律問題。
1 地震發生后,政府要對哪些信息及時公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法律的形式對政府信息的公開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所謂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制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
行政機關對以下政府信息應當主動公開: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者參與的;
(三)反映本行政機關機構設置、職能、辦事程序等情況的;
(四)其他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應當主動公開的。
但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以及個人隱私和他人商業秘密的除外。
由于地震涉及社會的公共利益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政府應當主動地通過政府公報、政府網站、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便于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另外,各級政府對搶險救災、優撫、救濟、社會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況也應當及時公開。

2 散布地震謠言應承擔什么法律責任?
昨晚九寨溝地震后,有人在網上散布謠言稱會再次發生余震,擾亂人心。
在地震發生后,有人通過各種形式散布有關謠言,如聲稱某地某時要發生多少級的地震,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給社會公眾產生恐慌情緒,影響了社會安定。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3 哪些單位接受募捐才是合法的,如何避免被騙?
地震發生后,全國人民以及社會各界將會為災區捐款,各種形式的募捐方式頻出。需要提醒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明確規定,個人不能發起公開募捐。
因此,我們在積極向災區募捐時,最好直接向合法的募捐團體,如民政部門、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國家機關和合法公益性團體募捐,避免將原本善意的私募變成令人懷疑的騙局。

4 未經員工同意,單位從工資中扣款用于捐贈災區是否合法?
在全國人民積極為災區捐款的同時,某些企業出現從員工工資中扣發一定的金額為災區捐款的做法,部分員工表示不滿。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單位的這種做法是不合法的。
首先,用人單位扣發勞動者的工資一定要有法律依據。根據《勞動法》和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的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克扣勞動者工資。除非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其次,捐款必須員工自愿,包括捐款的方式和數額,員工均有自行決定的權利。如果經過員工書面同意,單位則可以從工資中扣發一定金額作為捐款。公司采取這種方式讓員工捐款,還應當及時將捐款的情況進行公示,并接受員工的查詢和監督。
5 地震屬于不可抗力,法律上關于不可抗力有哪些規定?
根據我國法律,“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1)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洪水、冰雹、火災、暴風雨、雪災、海嘯等;(2)政府行為,如征收、征用;(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戰爭等。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對于合同雙方當事人,如果發生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另外,發生不可抗力,按照法律規定可以導致訴訟時效、仲裁時效等中止。

6 在旅游期間因發生地震而傷亡,景區或者旅行社是否承擔責任?
景區或者旅行社對游客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如果旅行社或者景區對游客發生傷亡沒有過錯,則不承擔責任。很顯然,地震屬于不可抗力,因此,對于游客在旅游期間因地震發生傷亡的,旅行社或者景區不承擔賠償責任。即使旅行社投保了旅行社責任險或者景區投保了公眾責任險等保險,游客也不能因地震獲得賠償,因為這些責任保險的前提是旅行社或者景區對游客的傷亡在法律上有賠償的責任。如果游客自己或者旅行社為游客投保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則可以獲得保險賠償。
7 正在上班的人員發生地震而傷亡,是否能按工傷處理?
雖然地震屬于不可抗力,在很多商業保險中地震通常被列為免責條款。但是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因此,工作時間和工作區域內發生地震等非人力所能抗拒的意外災害(如廠房倒塌、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傷亡,可以申請工傷認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另外,因工到地震災區出差期間發生地震而傷亡或者下落不明的,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也應當認定為工傷。

8 參加地震搶險救災而受傷、死亡或者下落不明可享受什么待遇?
地震往往需要投入了大量的人力進行搶險救災,其中不乏自發到災區進行搶險救災的。但是,在搶險救災過程中,搶險救災的人員也難免發生傷亡或者下落不明。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如屬于所在單位組織或者指派等參加搶險救災的,應視為履行職務行為,在搶險救災過程中傷亡或者下落不明,按照工傷或者公傷的規定執行。
如個人自愿參加搶險救災,則屬于見義勇為的行為,但仍有可能同時按照工傷的規定處理。因見義勇為犧牲的公民,符合烈士條件批準為烈士的,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撫恤。沒有工作單位的公民,如果參加搶險救災并由民政部門參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即使是個人自愿參加搶險救災發生傷亡的,有工作單位的,也要按照工傷保險的規定執行。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職工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視同工傷。在搶險救災中下落不明的,從事故發生當月起3個月內照發工資,從第4個月起停發工資,由工傷保險基金向其供養親屬按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職工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按照因工死亡的規定處理。

9 新購買的商品房在地震中損毀、滅失由誰來承擔后果?
地震發生后,很可能有些人剛剛交付房款尚未交付房屋,有的則可能是剛剛交付房屋卻尚未交付房款,結果房屋因地震而毀壞甚至化為烏有,這就可能出現應該由誰來承擔這一后果的法律問題。相關法律規定,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在交付使用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使用后由買受人承擔;買受人接到出賣人的書面交房通知,無正當理由拒絕接收的,房屋毀損、滅失的風險自書面交房通知確定的交付使用之日起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也就是說,如果開發商尚未將房屋交付購房人使用的,房屋在地震中受損或者滅失,由開發商承擔后果,開發商應當將購房人支付的購房款或者定金等退還給購房人。如果開發商已經將房屋交付給購房人使用的,則應當由購房人自己承擔后果,即尚未付清的房款,購房人仍有責任支付給開發商。
10 按揭貸款購買的商品房屋在地震中毀壞的,尚未還清貸款的,是否需要繼續向銀行支付貸款?
地震發生后,一些采取按揭貸款購買的房屋因此毀損或滅失,面臨是否需要繼續向銀行歸還貸款的問題。由于按揭貸款購買商品房,主要涉及到房屋買賣和抵押貸款兩個法律關系。在房屋買賣中,是購房人與開發商之間就房屋買賣所達成的協議,開發商負責交付房屋,購房人負責支付房款;抵押貸款中,則是購房人與銀行達成的抵押貸款合同,購房人經開發商同意用擬將購買的商品房作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所得貸款用于向開發商支付購房款,并承諾按約定歸還貸款。如果銀行按照按揭貸款合同的約定履行了貸款義務,那么購房者就有義務按照約定歸還貸款,并不因房屋的毀損或者滅失而免除歸還貸款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