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在天津南開大學津南校區校園東部,一朵綻放的“海棠花”鄰水而立,外形設計堪稱大學校園建筑之典范,它就是津南校區的新學生活動中心,由于外表美膩,它被譽為校區建筑界的“顏值擔當”。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說到設計高分類建筑,通常都不會在大學園區內見到,因為以大學城為代表的中國大學校園建設,往往以大規模的尺度和速成模式為主要特征,而多樣性的缺失往往是其飽受詬病之處。南開大學津南校區學生活動中心的設計,試圖在這一現實建造狀況背景下,提供一處異質的,與自然融合的“烏托邦”,以打破校園建筑“不走心”和速成模式的規則。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項目位于海河大學教育園區的南部,活動中心占地面積5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0000平方米,共3層,從右至左逆時針分布ABCDEF六個區域,其中兩個“花瓣”為一個279座音樂廳和一個801座大劇場,內飾、天花板、墻面由專業聲學團隊設計,即便不用話筒,舞臺聲音也可清晰傳遞到最后一排。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活動中心設計靈感源于南開大學著名的西府海棠,“綻放的海棠”寓意青春朝氣和蓬勃生機,由大小不等的立方體量圍繞中心庭院做放射狀組織,形成“簇集-發散”的整體形態,建筑在自然之中,回應著來自校園內不同方向的觀察視角。隱匿的入口位于建筑西側靠近教學樓的校園街道旁,從而實現建筑最大限度的與自然的湖面和林木交融——作為多向布局的建筑體量的一個分支,與環繞內院的公共走廊串聯,公共走廊與內院之間的界面以片墻與透明玻璃幕墻穿插構成,貫通著南、北兩個方向設置的大片玻璃幕墻“景框”,于開放和封閉之間對動線與視線進行引導,將周邊校園建筑與場地自然景觀乃至更遠處的城市建成環境納入一條步移景異的線性觀景公共空間中,通過對環境視覺映射的變化塑造,將既存的反差進一步凸顯。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多向度的體量布局與覆蓋其上的鋁板材料幕墻結合,消解了慣常依據太陽軌跡所設定的“方向性”和“立面性”,從而組織最大化的陽光捕獲。伴隨著學生于各功能房間的活動亦或是隨機的發現,貫穿起不同條件下的室內光影體驗。立面幕墻在數理參數的控制下形成紋理單元,結合會議中心、活動室以及音樂廳等不同的功能用房,自由實現對內部光線投射量的控制,成為最大化捕獲優質光線的“過濾網”。原真白色的肌理單元起始大地,連續、完整的貫串建筑,模糊二者之間界線的同時,將建筑與自然環境之間輕盈的漂浮感進一步凸顯。大報告廳24米懸挑于湖西草地之上。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與立面向光性一同消解的是存在于建筑身上常見的主次關系,會議中心、活動室以及音樂廳獨立分布于不同的體量,以位于一層的景觀庭院作為功能組織的核心,結合兩部環繞內院的直跑樓梯將一至三層的各活動用房和公共空間聯系起來。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內部實景圖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三層屋頂的平臺既為使用者提供了視野廣闊的觀景空間,又充當了“緩沖空間”的作用,在外部自然與內部庭院之間的空氣流通中起到有效的調節作用。接合一大一小觀演空間懸挑的部分體量,探出至水面,順應盛行風向的走勢并形成有效引導,優化室外環境的通風,進一步提升使用者對建筑外部微氣候的感知。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實景圖
外立面包裹的搪瓷鋁板材料幕墻,與穿孔鋁板一起采用雙層表皮的做法,成為實現自然與光線營造的建構基礎。對簡單的幾何元素基于其特性進行研究,立面構件被設計成一系列的以不同采光孔數目和旋轉為邏輯改變采光率的八邊形幾何構件,在梁柱界定的正交網格基礎上,以2mX2m為基本模數,由高采光率的連續變化到封閉的低采光率景窗,使得建筑內部、走廊以及各活動教室和周邊環境間建立起了視覺聯系,這也是順承既定內部功能需要的合理結果。裝配式的構件模塊簡化了建造程序的同時,提高了施工精準程度與可控性。

南開大學新學生活動中心俯瞰圖
材料與建構的突破,不僅僅提升了建筑環境性能,使得建筑在空間、景觀、光線、觸感等層面,形成一個詩意的整體性表現,從而與獨特的自然環境形成融合、消解、對話和響應,建筑師稱之為“響應的詩意自然系統”,在自然系統要素風光熱驅動下進行建筑原型的探索,通過空間的詩意營造將其納入校園生活的日常,而校園建筑美好的“烏托邦”也終于得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