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于2016年9月正式開工,
由中建鋼構聯合中建一局、中建三局承建。
這座全球最大展館工程
創下了八項世界之最!
全球最大,
面積相當于6座“鳥巢”
全球建筑面積最大單體建筑,
總建筑面積達158萬平方米。
全球最大面積的金屬屋面,
擁有超高顏值
擁有全球面積最大、長度最長的金屬屋面,
金屬屋面面積達73.9萬平方米,
最大長度達1785.6米。
全球最大單個展廳,
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
總展廳凈面積和單個展廳面積
為國際會展中心領域之最,
展廳凈面積50萬平方米,
單個展廳最大面積達5萬平方米。
全球房屋建筑領域總用鋼量最大,
相當于39座埃菲爾鐵塔
用鋼量全球房屋建筑領域之最,
總用鋼量達27萬噸。
基坑土方挖運量為全球房屋建筑領域之最
基坑土方挖運量為全球房屋建筑領域之最,
總土方挖運量達362萬立方米,
可砌成1米*1米的圍墻3620公里,
可環繞海岸長度約900公里的海南島4圈。
全球面積最大的無縫鋼筋混凝土結構
地下室
擁有全球房屋建筑領域面積最大、
長度最長的無縫鋼筋混凝土結構地下室,
地下室面積達57萬平方米,
最大長度達1700米,
步行須約20分鐘。
全球房屋建筑領域
一次性投入機械設備(詞條“機械設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最多的建設項目
全球房屋建筑領域一次性投入機械設備
最多的建設項目,
單次投入各類起重機械達321臺。
全球首個地鐵、市政道路及設施、
水利及河道治理同時開發的房屋建筑工程
全球第一個集地鐵、市政道路及設施、
水利及河道治理同時開發建設
并投入使用的房屋建筑工程。
施工現場
如此龐大的工程
不到兩年的工期內
全部完成
于是
我們看到的施工現場是這樣的
▽ 航拍施工現場
2萬工人同時開工
1千多輛車穿梭在工地
每天運輸材料超過1.5萬噸
48臺巨型塔吊、300多臺大型起重機械
肩并肩,一起加班
目測: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工地
▽ 交錯的吊車
如何讓人、車、機械 “不打架”
精細化、信息化、標準化的
“智慧工地”
用黑科技hold住全場
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施工現場
2萬人、500多輛車、300多臺大型起重機械
都裝上了定位芯片
實時掌握工人、車輛、機械的運動軌跡
30多萬根形狀各異的鋼構件,
都有專屬二維碼,
掃一掃就知道它們的“前世今生”
無人機搭載紅外熱像儀
在空中就能發現建筑的質量缺陷
巡航一圈只需要28分鐘
▽ 無人機巡航
48個吊塔
頂端安裝“感應防碰撞系統”
再也不用擔心
“親密接觸”造成“致命危險”
▽ 頂端安裝了“感應防碰撞系統”
此外,你還將看到
27萬噸鋼材
30多萬個形狀大小各異的鋼構件
將像搭積木一樣焊接在一起
組成巨型建筑
▽ 工地現場的鋼鐵森林
▽ 被吊起的巨型屋頂
深圳國際會展鋼結構造型各異
總用量達27萬噸
如何確保按時按量按質生產呢?
鋼結構智能制造
我國目前的建筑鋼結構生產
主要還是依靠人工生產方式
效率低產量小
無法滿足深圳國際會展短期內大量構件的需求
這個問題
中建鋼構廣東廠常務副總經理、
總工程師馮清川
4年前也意識到了
預感到智能制造的巨大前景
他帶領著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研發團隊
研發了全球首條建筑鋼結構智能制造生產線
為了讓機器人學會焊接
在整整7個月的時間里
他們總結出110不同的焊接方式和手法
輸入機器人的大腦
從研發到量產
馮清川帶領團隊
又用了整整3年時間
不斷測試、反復改進
2018年1月
第一根異型鋼構件
由機器人完成焊接
順利下線
有力保障了項目建設的需要
中建鋼構廣東廠
實現全自動化生產、信息化管理、CPS融合的
柔性智能制造系統
打造具有“中國制造2025”
和“工業4.0”特點的
國內建筑鋼結構領域首個智能化工廠
引領國內鋼結構智能制造的發展方向
每一座偉大建筑的背后
都凝聚著時代前沿的智慧
“智能制造”
助力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建設
為“中國建造”點贊!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文章版權,歸中國幕墻網和作者所共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轉載要求: 轉載的圖片或者文件,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且不準打上各自站點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隱私條款: 除非特別聲明,否則文章所體現的任何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幕墻網。 本站轉載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將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