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旋轉大樓我們見過不少,帶植物幕墻的建筑中國幕墻網www.gdjiasi.com小編也推薦過很多,此前小編跟大家分享過全球最具創意的旋轉塔如迪拜的達·芬奇塔、帶風力發電的卡延塔等,植物幕墻的代表則有多倫多樹塔、越南的綠色之城、新加坡綠洲酒店等等,這些都是將天馬行空的的設計落于了現實,然而將旋轉和植物幕墻匯聚于一身的建筑,小編還從來沒有分享過,今天咱們就來探一探這一棟來自墨爾本的旋轉植物幕墻建筑——貝拉南岸。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419502.jpg)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貝拉南岸由UNstudio事務所設計,占地面積6191平方米,建筑面積253485平方米,項目由兩座超高層(詞條“超高層”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塔樓組成,塔身圍繞豎直方向上的一道“綠脊”扭轉向上,綠脊則由一系列平臺、露臺和半室外陽臺等空間組成。這樣的配置也可以形成具有滲透性的城市景觀,并為提升肌理關系創造條件。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431631.jpg)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據悉,該投標方案的競爭者均來自國際一線事務所,包括OMA、MAD以及coop himmelb(l)au等著名建筑設計事務所。當然最終UNstudio的設計勝出。這兩座綜合性塔樓中整合有多種不同的功能空間,包括娛樂、零售、辦公室、住宅、酒店和展覽空間等,全部都整合在大樓垂直的公共基礎設施內。室內和室外之間穿插有一系列“空間框架”,在街道層上創造了良好的滲透性,同時通過向外延伸的公共領域將城市街景與上方的樓層彼此聯系。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615879.jpg)
貝拉南岸內部效果圖
“綠脊”形成的植物幕墻是本設計的主要特點,這道建筑元素以一種流線的形態將各種不同的功能整合在一起。這道“綠脊”除了可以作為南岸大道在處置方向上的延伸之外,還是建筑的關鍵組織元素,其內部容納有各種設施并將塔樓內的功能空間連接在一起。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827260.jpg)
貝拉南岸內部效果圖
項目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其裙房和屋頂花園是供公眾使用的。裙房部分設置有為參觀者和居民提供服務的交易集市,配置有供自己使用的陽臺和露臺的零售及娛樂空間,還有一個寶馬車體驗中心。樓梯和平臺引導游客從街道層平面穿過零售和娛樂功能區一步步到達公共花園所在的裙房屋頂。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67568.jpg)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墨爾本是澳大利亞的文化之都,‘貝拉南岸’致力于強化這一形象,給城市塑造出一處全新的場所,將其藝術和文化展現在世人面前。其次,不同的裙房露臺可以為臨時表演藝術、雕塑、燈光裝置和其他展覽等活動提供使用空間。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4331.gif)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作為一個“垂直城市景觀”,該塔樓的下層和中層部分種滿了小型的灌木等植物,而上層部分則引入了更多的高大樹木以形成冬景花園。“未來花園”位于住宅塔頂部,這里的植物可以吸收噪音和空氣污染,而高大的桉樹可以促進光線的照入。即使在炎熱的夏天,茂密的蕨類植物長滿地板,能為室內形成涼爽的氣候環境。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5020.gif)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在裙房上方,塔樓主要由辦公室、酒店房間和住宅組成。辦公空間每層之間的設計布局都不相同,可以提供更加靈活多變的使用方式。開放的陽臺和花園為合作和社交提供了聚集空間。同時,從街道到塔頂,分布于各層的酒店房間和住宅都可以享受到私人、半公共或公共的戶外綠地。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62572.jpg)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當然,除了一半的綠植充當幕墻外,一半采用真正的玻璃幕墻,這兩者的結合看似不搭調,但搭配起來卻又毫無違和感,一半充滿森林氣息,一半又優雅時尚,玻璃幕墻與植物幕墻的有機結合,使這棟大樓獨樹一幟,尤為特別,這樣新型的組合方式,不僅美觀,集成度也極高,環保節能,大氣時尚,高端新穎,這么多的元素集于一身,是否預示著幕墻系統4.0時代即將來臨。
![](http://www.www.gdjiasi.com/infoimg/2018820163438192.jpg)
貝拉南岸整體效果圖
對于城市建設來說,好的創意以及節能環保的應用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也期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能在中國看到這樣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