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沿著一條蜿蜒的小路,我們來到風景如畫的烏鎮水鄉。江南依舊是那個江南,與其說是記憶中的水鄉,不如說是過去江南的生活舞臺。
如果說烏鎮互聯網大會是那個時代賦予江南水鄉的超現實主義的時代代表,那么我們可以說,新的建筑空間被定義為后人文主義時代人類活動的舞臺。然而,互聯網和數字化不僅改變了大都市的生活方式,而且也重新定義了江南。
截至2018年,烏鎮已成功舉辦了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超物式的復雜空間正在成為一種新的建筑類型學,不僅出現在特大城市中,且在水鄉古鎮也逐漸出現。而背后是互聯網經濟的線上下交易以及交流所產生的全新大尺度空間。
攝影:@田方方
整個區域毗鄰烏鎮西柵古建筑群。在區域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古建筑與現代建筑交織在一起,土地資源利用相對松散,呈現出復雜的多樣性。
該場地位于烏鎮中心的西北角。整個場地被農舍,旅游項目和已建成的一期展館所包圍。新場館的布局既需考慮現存場館的空間和功能整合的連續性。作為本次峰會的核心區域,還需考慮到未來整個區域將以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為引領,以及建設智能化和現代化的會議展覽配套設施發展的可能性。
為了滿足互聯網大會的功能要求以及未來的多元化運營要求;展館從南到北分為四個展廳。該空間可以單獨或合并使用,因此可以在大型展覽中串聯使用,也可以并聯打開以容納各種活動。考慮到獨立展廳的空間體驗和適用性,各展區被設計成中高外低。弦梁被放置在展廳的中間,以形成滿足特殊功能要求的大尺度開放空間。同時,頂部有開口以引入天光來提升空間品質。
▼總平面圖
利用重力產生懸鏈形態的屋面有很多可借鑒的成功案例。單就結構經濟性,采用懸索或鋼板帶的懸垂屋面具有更低的用鋼量,而柔性體系的建造控制及相應屋面的構造處理都相對復雜。
在主張弦梁之間,我們創造性地提出使用“懸鏈梁”進行連接。該結構形式原型源自懸索結構。與常規的懸索結構不同,通過材料受拉讓鋼材的性能得以最大釋放,在索形調整中節省了很多時間。我們用工字鋼代替了鋼索以實現材料的預找形。將230根懸鏈梁統一成具有相同半徑的圓弧段,可大大降低加工難度并降低了機器加工出錯的幾率。
屋脊弦梁與跨間懸鏈梁的復合結構,可形成90米×200米的全無柱空間。這是最初設計的構想,但在設計后期,利用功能上的調整,整個空間被劃分為四組并置的展覽空間,通過與門式鋼架系統在造價、效果、施工便利性等方面的綜合對比后,選擇了具有足夠優勢的懸鏈系統。
攝影:@是然建筑
為了實現整個展館的快速建造,整個展館項目的整體表皮運用了動態模塊化系統和全預制裝配的邏輯。預制上層建筑結構本身使用了8個A字柱,4根張弦梁,2段邊緣弧梁和230根懸鏈梁。它逐漸被分解成了由合理化的結構構件所對應的數學邏輯。
2萬平方米的屋頂由70萬塊瓦片組成。因此,在現場建造是無法實現工期的。本設計采用了半預制化的方式,從傳統的瓦片加工到預制化的安裝單元。每18塊瓦片被組合成一個安裝單元,然后只需要5分鐘即可安裝完畢。
在展館的東側,設計了一個串聯四個展廳的線性公園,以完善整體景觀。無論是古鎮水鄉還是園林,步移景異,身在其中,都是人與自然的存在態度。
攝影:@是然建筑
精神本質與建筑文化的融合是創作的重點。互聯網和數字化正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于建筑學這個古老的學科而言,具有恒定的空間體驗和藝術氛圍,但是建筑技術本身的數字化進程卻深刻地影響著建筑范式的革新。對這種范式的理解不僅應停留在形式主義的范疇上,更要深入到材料建造和智能建造技術上,它們正在改變著建筑的形式生成、過程和建筑的美學創造和體驗。
水亭、月亭、紅亭及云亭,四個展廳共同構建的不僅是東方美學中“水月紅云”的詩意畫卷,還是建筑機器人搭建實驗的應用場景。該項目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建筑機器人實驗項目群,對于每個展亭的設計,在思考環境意境的同時,還分別扮演建筑機器人實驗生產的具體工藝內容。
水亭
水亭坐落在烏鎮主場館的東側。 以紅磚為基礎材料,并利用創新的機器人建造工藝,在園區內充當多功能的服務站。在建筑形式上借助高曲率、多肌理的磚墻,求取烏鎮“水”鄉之意,是為“水亭”。
錯動的圓弧墻面分隔并重新組織了場地,實驗了一種新的空間組織方式。磚墻以“水”為靈感元素,并通過參數化的形式來創建有韻律的肌理。性能模擬被引入到墻體的后期設計,以優化這種紋理的結構合理性。根據空間的私密性要求,一系列模塊化的銹鋼板圓筒單元與墻面協同工作,以容納零售亭,信息中心,休息區和衛生間等各種功能,從而實現了視覺點綴和現場擴展。
建筑機器人可以在現場進行批量化與自動化的預制所有墻體構件,并能夠在短短的一周內完成施工,同時實現高曲率漸變墻體形態的精確砌筑。
建筑面積52平米的水亭位于190平方米的場地上。 一造科技運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來監測整個砌筑過程中砂漿施工的質量,并實現對建造質量的有效閉環控制。現場預制后,所有墻體構件都可直接吊裝,這構成了基于施工現場預制裝配一體化的建造流程。
攝影:@是然建筑
月亭
月亭形狀由三個相切的圓構成的。當雙門打開時以擁抱的姿態面向場地。月門上還裝飾有許多會議紀念品展示柜,取“月晴”的意象隱喻。當雙門關閉時,屋檐下的座位具有公共休息的功能,使游客可以停留在此。兩種回應場地的姿態皆體現了月亭極強的公共性。
月亭的建造采用機器人木構工藝,所有的幾何構件在半月形找形中實現了木構精準銑削。陽光板(詞條“陽光板”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用于屋頂材料,以提供自然采光(詞條“采光”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展館的屋頂結構是放射狀的鋼結構,并輔以LED燈帶。在夜間,燈光透過陽光板漫射而出,在月亭周圍投射出晶瑩剔透的視覺體驗,仿佛地上明月,呼應月亭設計的主題。
這個建筑面積為98平米的月亭位于一個239平米的場地上,其整個建造過程都是通過數字模型模擬實現的。每個構件都經過編號和預制,可以在現場快速組裝,還設計用于回收利用和可拆卸性,以實現可持續性。
攝影:@是然建筑
紅亭
作為本次“互聯網之光”博覽中心重要景觀焦點和互聯網大道中以“智能建造”為主題的建筑,紅亭的設計從主展館的波浪地形中汲取靈感。紅磚在整個紅亭建筑中都被使用,它遵循了烏鎮的磚傳統,但也立即闡明了其與周圍的藍磚建筑的區別。其曲面拱殼取“虹”之意,一方面與主場館屋頂的起伏感相互配合,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數字互聯的時代下,本次大會的重要引領作用和橋梁的作用。
紅亭建筑面積273平方米。其設計從傳統的磚結構拱殼的找形方法入手,并通過先進的數字算法對超薄殼體進行精確的形態設計。紅亭整體結構最大跨度40米,高9.2米,結構厚度僅為0.15米。
針對建造過程中常規使用模板系統造成的速度慢和大量材料浪費的問題,該紅亭的建造首次引入了建筑機器人3D打印(詞條“3D打印”由行業大百科提供)這一最新的建造技術,利用機器人3D打印的預制化結構單元為殼體提供結構模板,快速、高效、準確地完成了此項高難度建造項目。
攝影:@是然建筑
攝影:@是然建筑
云亭
由3D打印塑料(詞條“塑料”由行業大百科提供)構件制成的云亭長20米,15米寬,高達6米。內部將其分為三個空間,包括一個室內咖啡廳和兩個半開放式平臺,形成三個獨立但相連的傘狀結構。
云亭的總建筑面積為139平米,由4臺建筑3D打印機器人在兩周內預制完成,在裝配過程,機器人定位技術可以準確地檢測和指導非標準印刷單元的現場工作。云亭將結構性能分析技術與印刷優化過程相結合,將預制生產與現場組裝相結合,以實驗一種基于新型材料的智能化生產模式。
攝影:@是然建筑
攝影:@是然建筑
攝影:@是然建筑
“游目意行,四亭四覽”是我們對于烏鎮水鄉的人文態度;“人機共建,水月紅云”則是將整個項目融入數字化時代的具體實驗與實踐。
▼平面圖
▼立面、剖面圖
▼空間布局圖
▼水亭分析圖
▼月亭分析圖
▼紅亭分析圖
▼云亭分析圖
建筑師:創盟國際+一造科技 Archi-Union + Fab-Union
地點:嘉興
主創建筑師:袁烽
數字建造項目負責人:張雯
項目建筑師(展館):韓力
面積:562平方米
年份:2019
攝影:是然建筑, 田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