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fā)布:
這些項目體現了幕墻設計技術的進步和最前沿發(fā)展趨勢。

在建筑實踐中,幾乎沒有任何建筑領域能夠比創(chuàng)造“響應式架構”更引人注目了。(“響應式設計”為建筑學中的概念。此項概念為,物理空間可以根據存在于其中的人的情況進行響應。最典型的便是可以根據周圍人群的情況彎曲、伸縮和擴展墻體結構,以及根據環(huán)境自動調節(jié)透光度的玻璃等等)“響應式架構”通常被當做嵌入在建筑體系中的計算系統和動力學的直接表現者,這種結構已經成為建筑學實踐中發(fā)展速度最快的領域。無論是站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立場,或者是純粹癡迷于對技術的創(chuàng)新,人們對于“響應式設計”的關注已經成為當代建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因為很多數字化驅動設計的生成和創(chuàng)造潛力仍然缺乏實際的反饋,所以了解當前以數字化驅動為載體的先進響應系統很能反映以上問題。不考慮背后的成本問題和潛在的性能問題,以下這些項目足以證明幕墻設計技術進展和最前沿的發(fā)展趨勢。

巴哈爾塔/Aedas Architects,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布扎比
Aedas建筑事務所設計的巴哈爾塔(Al Bahr Towers)采用了別具一格的動態(tài)遮陽系統,旨在將建筑的太陽光熱量降低50%,同時也為了挑戰(zhàn)“響應式設計”的極限。幕墻的外觀靈感來自傳統的伊斯蘭格子式遮陽系統Mashrabiya,該系統完全由計算機調控,由此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天氣條件。


MegaFaces/Asif Kahn,俄羅斯,索契
相信大家都記得那個為索契冬奧會建造的巨大動態(tài)幕墻。建筑師Asif Khan通過在建筑的彈性表面下放置了11000個執(zhí)行器,創(chuàng)造了一個可以在三維空間中變形、并且可以形成游客面孔的結構。由于大樓內安裝了全方位攝像3D掃描系統,所以建筑幕墻(詞條“建筑幕墻”由行業(yè)大百科提供)上的面部表情每分鐘都在變化。


Kiefer技術展示廳/Ernst Giselbrecht + Partner,奧地利
Ernst Giselbrecht + Partner事務所設計的Kiefer Technic Showroom是辦公和展覽空間,其幕墻改善了建筑的內部氣候。圖中信封式的結構由幾層材料制成,其中包括鋁柱、橫梁和由白色石膏包裹著EIFS立面(全稱:exterior insulation and finish system外部絕緣和完成系統,這里指外墻外保溫系統)。鋁板穿孔由電子操控,由此將建筑外觀從一個堅固的整體轉變?yōu)橥该骱头忾]表面并存的有趣結合。


Media-ICT/Cloud 9,西班牙,巴塞羅納
又一個極具辨識度的項目,Media-ICT拓展了幕墻設計的界限。Cloud 9事務所的建筑師設計了一種由充氣ETFE(詞條“ETFE”由行業(yè)大百科提供)(指ethylene-tetra-fluoro-ethylene,中文全稱為: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 是最強韌的氟塑料,它在保持了PTFE 良好的耐熱、耐化學性能和電絕緣性能的同時,耐輻射和機械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拉伸強度可達到50MPa,接近聚四氟乙烯的2倍。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家體育館及國家游泳中心等場館中將采用這種膜材料。)軟墊組成的建筑幕墻,它可以做到在冬天打開、在夏天關閉。不斷變化的不透明度保護了室內空間,并通過溫度、濕度和壓力傳感器進行調整,優(yōu)化建筑的能源使用。

布里斯班機場國內航站樓停車場/Ned Kahn and Urban Art Projects,澳大利亞,布里斯班
藝術家Ned Kahn和UAP工作室合作,為布里斯班機場的一個短期停車場設計了一個可活動的、風力驅動的幕墻。超過250000塊鋁板安裝在幕墻立面上,為停車內部空間提供了動態(tài)的遮陽系統。53000平方英尺(約4923平方米)的水面隨著風向,形成了不斷變化的紋路,就像被擾動的水面上的層層漣漪。

Travessa Do Patrocinio住宅,葡萄牙,里斯本
在以高科技為載體的建筑中,里斯本Travessa Do Patrocinio住宅是一座被認為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設計,它向所有綠色棲息地的愛好者展示了其可能性。FG+SG建筑事務所用來自伊比利亞和地中海的25個品種、共計4500棵植物裝飾了四層樓的外墻,將這棟樓轉變成一個隨季節(jié)變換的會呼吸的有機體。


galleria centercity百貨商場/UN Studio,韓國,天安
UN工作室的幕墻設計遵循了該公司對光學錯覺、視差和失真的設計要求。幕墻采用兩層定制的鋁擠壓型材,置于一層復合鋁包層的頂部。外表面的波浪狀效果通過兩層不同的剖面形狀來實現。龜紋效果則是伴隨著投影和創(chuàng)建不同分辨率和細節(jié)的分區(qū)而形成。

One Ocean /SOMA Architects,韓國,麗水
SOMA建筑事務所的展館為2012年世博會而設計,它看起來像一個擱淺的利維坦海怪仿生結構(leviathan,利維坦是圣經中的海中怪獸),形狀像和魚鰓如出一轍,顯然與海洋生物的呼吸系統有關聯。它的動態(tài)幕墻是和Knippers Helbig高級工程公司共同開發(fā),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依環(huán)境變化的自適應結構,模仿了鯨魚的鯨須過濾器(鯨須是指生長在須鯨類口部的一種由表皮形成的巨大角質薄片。柔韌不易折斷,懸垂于口腔內,呈梳狀,用以濾取水中的小蝦、小魚等為食餌)。幕墻立面由108層玻璃纖維增強塑料制成,通過彈性彎曲打開和關閉外表面。建筑設有一個由216個伺服電動機組成的系統(伺服電動機是利用反饋來實現以工作為變量的系統的閉環(huán)控制的電動機)。在強風中會關閉除13個腮片外的所有腮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