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內容由[中國幕墻網]編輯部整理發布:
說到邢窯,可能大家并不是那么熟悉,邢窯是隋唐時期七大名窯之一,是中國北方最早燒制白瓷的窯場。2012年,內丘縣城區改造過程中發現11座北朝至隋唐時期邢窯遺存,并成功入選“201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面對如些驚人的考古發現,建立一座相關主題的博物館就是很有必要的事情了。
邢窯遺址博物館實景圖
于是,考古發掘完成以后,在遺址上方建設了邢窯遺址博物館,并于2017年對公眾開放。考古隊在發掘現場發現北朝至唐代窯爐遺跡11座,出土瓷器和窯具殘片20萬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復原器物超過兩千件,器種類包含磚、瓦、陶、三彩、瓷以及窯具等。所發現的窯爐不僅年代早、完整度高且布局模式罕見。
邢窯遺址博物館內部實景圖
邢白瓷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重要的一環,它的發明與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為主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中國陶瓷史上有名的“南青北白”的新格局。邢窯白瓷對后代彩繪瓷器影響深遠,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而隨著邢窯遺址博物館的建成,該館即成為國內首家以邢窯為主題的遺址博物館,也是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遺址之上的博物館和邢臺市最大的專業性博物館。
邢窯遺址博物館實景圖
該館總投資3720萬元,面積8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4252.5平方米,建筑高度15米,整體造型為正方體鋼結構,外部的白色鋁板幕墻,通過幾何布局,完美再現“邢白瓷”效果,讓整座建筑大方簡潔,跳脫出常規博物館的設計,頂層采用天窗設計并配備遮陽設施,在確保采光的同時可以有效避免日光直射破壞文物本體。博物館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使千年邢窯的魅力完整系統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邢窯遺址博物館實景圖
邢窯遺址博物館內部實景圖
遺址博物館與北側的邢窯博物館相呼應,遺址博物館內部各種空間也使用圓形填充的算法作為圖解進行控制。它是內部空間和表皮肌理的生成器。 以環廊和出入口及休息廳共10個主要圓形作為立面肌理生成的基礎。每個圓均分成30份,沿圓周向外作切線。切線疊加并彎折,形成立面肌理。建筑外表的不規則板片劃分,由每一個圓形按照同樣規則沿切線發散交織而成。實施方案采用不同的分格方式,以降低施工難度和建造成本。
邢窯遺址博物館內部實景圖
邢窯遺址博物館實景圖
一個52米x52米網架提供了覆蓋在遺址坑上方的無柱空間,滿足對遺址的保護需求。門廳和管理用房也位于這個棚架下,和遺址坑形成內外兩種空間。常規模式是沿著遺址坑周邊安排參觀流線。在這里,我們把主要參觀流線懸吊在空中,提供了比常規模式高效且更為豐富的參觀體驗。一個巨大的環形坡道連接著入口層和參觀層。大小各異的參觀環廊,與不規則形狀的遺址坑形成了積極的互動關系。
邢窯遺址博物館實景圖
邢窯遺址博物館,一座建立在遺址之上的巨型“鋼結構盒子”!如今,邢窯博物館和邢窯遺址博物館已成為內丘的新地標,成為邢窯的文化傳播、傳承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