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1日電據香港大公報發自上海的報道,上海市災害防御協會最新公布的一份《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上海市城市防災減災管理研究》的研究報告就指出,上海面臨著十種潛在的“未來災害”:風災、水災、震災、火災、建筑結構
老化致災、地質災害、潛在城市環境災害、化學事故災害、通信信息災害、地下空間與淺埋生命線工程中的災害,為上海市民和政府敲響警鐘。
報告指出,雖然近年來上海對于突發性災害事件的應急反應能力大增,但隨著人口和經濟總體規模的上升,城市重大自然災害、人為災害和事故隱患將依然存在,并可能出現一些新災種。一些看來無足輕重的細節,若不及時修補極可能成為上海的心腹大患,釀成悲劇。
玻璃幕墻讓風災更危險 在報告所列的十大潛在災害中,風災被列于榜首。上海因地理條件和地形特點的影響,易受臺風、熱帶氣旋、龍卷風等侵襲。1949年至今,上海所遭受的經濟損失逾10億元的風災達15次之多。
現在,隨處可見的高層玻璃幕墻大廈,為風災增添了新的隱患。參加報告調研的同濟大學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李文藝教授解釋說,目前
高層建筑雖然有防風設計,但玻璃幕墻、大型廣告牌和懸空
支架成為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特別是玻璃幕墻,因為黏結其所用
硅膠的有效期一般為20年,一旦老化就變得“弱不禁風”,玻璃很容易被風吹
脫落,危及行人安全。
環境污染加速建筑老化
除了傳統的水災和火災外,一些平時看來微不足道的災害也可能會成為上海的心腹大患。報告以建筑結構老化致災為例,由于材料
開裂、
木結構腐朽等原因,建筑
承載能力會不斷減弱,特別是在環境污染嚴重的城市里,這一趨勢更快更嚴重。建筑結構老化容易在一些不利
荷載作用下發生突然破壞并造成災害。據統計,美國每年因
混凝土中
鋼筋腐蝕造成的損失達數百億美元。日本新干線使用不到十年就出現大面積混凝土開裂等現象。
此外,地鐵、地下商場等地下空間的開發,以及水管、煤氣管、電纜等淺埋生命線工程的潛在災害,尤其值得重視。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火災和澇災是造成地下空間損失最大的兩種災害,這類災害一旦發生,受害對象往往不止于個別人,而是群體市民受害。
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
報告總結認為,從目前的情況看,上海城市的總體抗災能力仍有待提高,而減災研究力量也較為分散。因此,報告呼吁,上海應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包含應急聯動、減災協調、專家決策咨詢等三大系統,對潛在重大災害的防治加速立法,積累數據,并建設包括災害信息、科技專家信息等內容的減災管理大型數據庫。
上海市的保險專家萬忠明認為,災害與保險的關系極為密切,保險的理賠功能可以在災后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為了完善保險機制,建議有關部
門繪制一幅“上海自然災害和政府防災能力區劃圖”,指明不同區域發生自然災害的數量以及防災能力的強弱,這可以成為保險公司計算費率的重要依據,以最大限度發揮保險的理賠功能,降低災害損失。
上海市有關部門專門以此報告為主題,舉行了紀念國際減災日專家座談會,盡快建立綜合減災管理體系是與會者的共識。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