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3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閉幕的第二天,寶鋼打下了第一根樁,這是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重要時期。
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使一大批鋼鐵企業加快了發展步伐,同時在國家經濟還相當困難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決策,不失時機地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現代化的大型鋼鐵企業———上海寶鋼
,給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引進了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樹起了鋼鐵工業現代化的樣板。
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這給鋼鐵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預計今年鋼產量將達到2.6億噸。
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而今年8月份是中國產鋼最多的月份,達到了2335萬噸,平均下來日產量為75.3萬噸。
讓我們再來看這樣一組數據,從1890年舊中國第一家漢陽鋼鐵廠的創建,一直到新中國成立,59年的時間舊中國產鋼量共為686.6萬噸。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鋼產量就達到535.5萬噸。而到1996年,我國鋼產量已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0124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鋼產量突破億噸,這是幾代人夢寐以求的”,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會長吳溪淳說起了他當時的感受。
而當2003年鋼產量突破2億噸,達到22234萬噸時,吳溪淳不僅為中國鋼產量的飛躍而感慨,而且又認識到我國鋼鐵工業總體競爭力的不足。“鋼鐵工業必須緊緊抓住以結構調整為主線,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這是吳溪淳和鋼鐵戰線的同志們形成的共識。
的確,鋼鐵工業的發展不僅體現為產量的巨大變化,在調整產業結構以及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鋼鐵工業也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1月,在生產資料市場中率先放開鋼材價格,實行市場定價,鋼鐵企業開始引入市場經營機制,推動了中國鋼鐵工業的市場化發展。1997年黨的十五大以后,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行債轉股和貼息貸款搞技術改造政策和創造條件讓鋼鐵企業搞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政策;同時鋼鐵企業學邯鋼降成本,學寶鋼現代化管理和武鋼主輔分離、減人增效,學鞍鋼老企業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技術改造,絕大多數的老鋼鐵企業煥發了青春,增強了發展后勁。
寶鋼在從國外引進先進設備的同時,引進了先進的管理,并結合實際不斷優化、完善,使寶鋼的生產、經營和發展始終處于良性運行狀態。近年來,寶鋼的汽車板、造船板、石油和管線用鋼、不銹鋼、電工鋼、高等級建筑用鋼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全面進入國內外高端鋼鐵產品的競爭市場。2003年寶鋼生產汽車板突破150萬噸,占據國內市場半壁江山,并具備了向世界各大著名汽車制造商供貨的能力。油井管、石油鉆桿被各大油田普遍采用,并出口中東、歐美等市場。寶鋼為“神舟”四號、五號航天飛船關鍵部位提供耐高溫用材,生產的船板通過8家國際船級社的質量認證,能覆蓋大型船舶整船供應。寶鋼高等級管線鋼廣泛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在舉世矚目的西氣東輸工程中,寶鋼以66%的供貨量成為最大的管材供應商。隨著寶鋼的發展,寶鋼的“集中一貫管理模式”不斷被賦予新的內涵,實現了現代化管理與現代化技術裝備的同步發展。
首鋼也把鋼鐵業實施產品結構調整作為企業發展的主攻方向。2003年,首鋼全年近80億元的發展資金中,用于鋼鐵業結構調整的就占了71.3%,包括建冷熱軋板、鍍鋅板、彩涂板等生產線。2003年4月,首鋼年產200萬噸的“鏈篦機—回轉窯—環冷機”球團生產線建成投產,填補了我國大型球團生產技術的空白。
“九五”以來,鞍鋼積極用新思路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解除了人們對老國企命運的擔憂。鞍鋼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成功地走出了一條“高起點、少投入、快產出、高效益”的老國企技術改造之路,一躍成為主體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現代鋼鐵企業。
武鋼已發展成為重要的板材生產基地。1993年以來,武鋼自籌資金350多億元用于技術改造和擴建改造,新建和擴建改造了第三煉鋼廠、硅鋼、高速線材、四燒、八焦、一煉鋼“平改轉”、二熱軋等一批國際一流水平的效益工程。2001年武鋼研制了耐火耐候鋼,該鋼種目前已應用于國家大劇院和上海殘疾人體育藝術培訓基地等重要建筑。
進入新世紀,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左右。這個目標給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中國鋼鐵工業今后能否順利發展除取決于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外,關鍵是自身能否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是一次新的歷史機遇,對我們來說意味著又一次開始”,吳溪淳最后這樣說。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