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
鋁合金門窗、
建筑幕墻發展現狀
我國建筑幕墻行業雖然起步較晚,但起點較高,二十年來,行業始終堅持技術創新的發展道路。通過開拓市場,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形成了優化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機制。
二十年來,我國
鋁門窗、建筑幕墻行業已經發展成為由3000多個生產企業和1000多個配套企業組成的生機勃勃的新興行業。年工業總產值達1000多億元。年消耗建筑
鋁材〈
型材、
板材、
鋁制品〉363萬噸,
鋁型材產量231萬噸。目前鋁
門窗幕墻行業已經形成了以200多家雙一級資質企業為主體,以80多家產值過億元的骨干企業為代表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批大型骨干企業完成的工業產值約占全行業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完成了國家重點工程、大中城市形象工程、城市
標志性建筑等大型建筑幕墻工程,為全行業樹立了良好的市場形象,成為全行業技術創新、品牌創優、市場開拓的主力軍。
我國建筑幕墻工程發展很快,“六五”末期僅有不到20萬m
2;“九五”末期,年建造量達到1000萬m
2,十五年增長70倍,年平均增長5倍;近幾年,我國建筑幕墻的產量始終維持在3000萬m
2/年以上的水平。我國的建筑幕墻建設,從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特區到上海浦東建設,從西部開發到首都北京的奧運會建設,隨處可見新型建筑幕墻裝點著秀麗多姿的現代化建筑,與周邊環境和諧輝映,成為美化城市新的高科技人文景觀。
2 新生事物的出現總要伴隨著人們對他的逐步認識和理解
最近有些省市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提出了要限制建筑幕墻的使用、特別要限制隱框
玻璃幕墻的使用。甚至有些院士、建筑大師們也向建筑幕墻發難,提出要限制建筑幕墻的使用。
難道建筑幕墻真的有那么可怕嗎?
難道
隱框幕墻真的象人們說的“空中定時炸彈”,天天都要爆炸么?
難道建筑幕墻就不符合目前
建筑節能的要求嗎?
但是新生事物的產生總是要伴隨著人們對他的認識和理解。當年建筑大師貝律明在盧浮宮設計了玻璃幕墻的金字塔,同樣也是得到了絕大多人的疑義和反對,而后又被人們認識并接受。
建筑幕墻是現代建筑科學、
新型建筑材料和現代建筑施工技術的共同產物。人類居住從山洞遷移到自建茅棚屋是一種進化;從茅棚遷移到可以遮風蔽雨的磚石房屋也是一種進化;從笨重的磚石房屋轉化到現在輕質高強、施工方便、美觀大方的建筑幕墻更是一種進化,建筑幕墻是建筑產業的一場革命。
建筑幕墻發源不在中國,國外設計使用建筑幕墻七、八十年,沒有聽說過什么“定時炸彈”爆炸了,更沒聽說過哪個國家政府出面干預幕墻的使用。中國的建筑幕墻問題出在哪里?我認為中國建筑幕墻行業的問題,一是建筑幕墻使用單位沒能正確的使用幕墻,我國幕墻價格過低,低價
中標的結果是不可能制造出優質的幕墻工程。二是
建筑設計師不了解建筑幕墻的真正設計理念,或者說得坦率一點,有的建筑師不懂幕墻,他們把幕墻僅僅看作了建筑物一件美麗的外衣,注重的是幕墻的外表是否與自己建筑設計風格協調。在國外,我們經常看到建筑師與
幕墻設計師共同設計探討幕墻工程設計,不僅僅是建筑外觀設計,更多的是幕墻的
結構設計和功能設計是否滿足建筑設計要求。我們現在的建筑幕墻工程缺乏這樣的一種溝通。
3 當前我國建筑幕墻品質不高的實際原因在哪里
我國建筑幕墻質量差,工程達不到建筑節能的要求,是中國不會設計幕墻嗎?是中國就沒有好的幕墻產品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近幾年,中國的門窗、幕墻行業每年都要派出幾千人次,去發達國家學習先進
幕墻技術。企業花了上百億元人民幣進口國外的加工
設備,而大部分設備沒能發揮出應有的功效。我們行業推廣斷熱
鋁合金門窗技術花了十年時間,到現在節能
鋁合金門窗的使用率不足百分之五。我國購買一套LOW-E玻璃
生產線,花費近兩億元,企業每年還要花費幾百萬的資金去向建筑設計院、開發商們推廣宣傳他的節能優點和好處,去推銷產品。十年前我們國家就開始消化引進單元式板塊幕墻技術,這種技術在國外的幕墻施工中已廣泛使用,香港的中銀大廈、上海的金茂大廈都是使用的這種施工技術,而我們現在的使用率不足百分之二十。雙通道式幕墻技術、
遮陽技術在我國的推廣更是步履艱難。
現在我國的建筑工程
招標結果更多的不是優質優價而是低價中標。上個世紀88年,我們協會召集全國的20多家
幕墻企業,根據當時物價情況定出了普通玻璃幕墻基本造價1200元/每平方米,十多年過去了,現在的建筑幕墻就連這個基本價格都達不到。低價格的產品當然達不到建筑節能基本要求。
由此可見,不是我們國家沒有好的
節能幕墻產品,而是沒有認真地去開發和使用。不是我們幕墻企業設計不出優質的幕墻,而是建筑開發商為了謀求更大的利潤空間而選取了最廉價的產品。
因此,我們呼吁,不是限制幕墻的使用,而是要限制低質量的幕墻設計和使用!
4 建筑幕墻是現代新技術、
新材料的集中體現
建筑幕墻之所以有生命力,在于有許多新技術新材料在建筑幕墻上應用。多年來,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發展道路。通過技術創新開拓市場,不斷的開發新產品,形成了優化產業結構可持續發展的技術創新機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成果。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