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目前如此大規模的建設量在世界范圍內是少有的。建筑行業耗資巨大,而建筑產品和建設工程一旦建成,將作為城市景觀甚至歷史的一部分長久存在并發生影響,其存在的問題解決不好會讓整個社會支付代價。
外國人囊括重大設計項目
不少建筑家指出,許多大工程和建筑項目愛搞國際
招標,但現在不少領導者和評委在選擇方案時,不顧國家的現有實力,不考慮建筑的當地特色和經濟水平、有效的使用功能、合理的造價、建成后的運行成本等,而是出于虛榮心和面子光鮮。
北京、上海和其他地方最重大的建筑設計項目,幾乎都被外國人囊括。招標中的中外不公平還表現在,外國設計師的設計費用常常是中國設計師的幾倍甚至十幾倍,且是用外幣支付,招標單位還絕不敢拖欠。而對國內的設計單位,不僅費用壓得很低,而且還常常不兌付,連在招標中支付
標底費也是中外不同對待。而且,國外設計師報出的設計費都是天價,未來的運行費用巨大。許多專家批評說,與支付這樣高昂的代價相反,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有效面積)、安全性卻大打折扣。幾位了解國際建筑市場的專家指出,國外的建筑師的設計水準和職業操守也有好差之分,我們要學習和采納國外建筑技術(藝術)優良的部分,但這不意味著“是洋必佳”。
政績工程導致粗制濫造
中國目前的建設高潮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經濟規律在起作用,而是人為地掀起來的,這就是各級地方領導的所謂“政績工程”。這種倉促的“政績工程”其惡果為:大拆大建,城市面貌大改觀的同時失去特色,失去文化,代之以毫無特色的千篇一律的建筑或“假古董”和模仿的洋樓。一個城市和街道建筑的特色是在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中慢慢形成的,而現在僅在幾年間便被毫無特色的建筑和商廈、廣場所代替。許多專家疾呼,近20年來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壞,已經超過了過去200年。更嚴重的是,“政績工程”都是有時間限制的,長官們必須在自己的任期內達到目標,才會對自身“進步”有幫助,因此這種時間限制使他們不是按照科學的規律來制定計劃,而往往是違反規律地強迫命令,限定在很短時間內建成,于是從項目的論證到設計到建造全部過程都十分倉促,而倉促又帶來粗制濫造,粗制濫造又導致無數建筑劣品的產生。
建筑方案呼喚“陽光評審”
建筑方案評選的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建筑品質的優劣。目前在建筑方案評審制度方面存在不少問題:建筑方案評審專家委員會的組成不合理,造成方案評審素質無保證。發達國家方案評審組的組成人員范圍較廣,往往專家組里有政府官員、建筑師、工程師、歷史學家、法律人士,還有管規劃的、藝術的、環境的人士,而且是“一票否決權”,任何一方面不通過都不行。這就保證了方案在通過時不會遺漏和忽略任何重要的方面。而我國評審組的成員大多是搞建筑設計的本行人,而其他相關領域的專家較少,使建筑設計只放在一個小天平上稱分量,考慮的范圍狹窄。另一個不正常的現象是,許多不是專家的本地官員也擠進專家評審組,甚至占到一半,而這往往造成評審質量的偏差。評審過程也有不合理處。有些大的項目工程量很大,幾個方案看下來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但許多評審組給評委們看方案的時間很短,根本沒有時間仔細研讀方案,難以作出科學評審。來自臺灣的一位建筑師談到“陽光評審”,他介紹在臺灣任何一個重要的公共工程,所有設計方案的評審過程全部公開,所有的方案、評委名單、評審意見、
投標過程,都在建筑專業雜志上登出,在專門的網頁上公布,甚至一個大的工程案子還出專集。在相對透明的環境下,參評的人會更負責任,更加檢點自己的行為,更加注重評審意見的水準和公正性。許多建筑師都認為這種方法值得國內建設領域借鑒。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