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各種建筑無論是橋梁、辦公樓還是居民住宅都有明確的建筑
設計使用年限,但是至今沒有建筑壽命標準。有關專家認為,建筑壽命的長短不能用使用年限來衡量,它與建筑的設計質量、施工質量、使用維護都有密切關系。
國家建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總工程師邸小壇對記者說,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建筑設計使用年限標準經歷了1966年、1974年、1989年、2000年四次更改。建設部2000年出臺的關于建筑設計使用年限一系列標準,規定我國橋梁設計使用年限是100年至120年,重要的和有紀念意義的建筑設計使用年限是100年,一般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是50年,這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一般建筑物設計使用年限50年至100年相近。
邸小壇說,盡管西方發達國家的建筑設計年限與中國相近,但是由于西方國家比較注重對建筑物的維護和保養,才使其建筑壽命不斷延長。他說,我國也有很多建筑壽命悠久的古建筑,如趙州橋、長城、故宮等。這些古建筑物壽命長的原因,其實也主要是我國歷朝歷代不惜花重金對其進行修繕維護的結果。由此可以看出,各類建筑物的設計使用年限與建筑壽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據邸小壇介紹,建筑物的
耐久性(壽命)這一概念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的一些建筑科學專家到國外參觀交流時,才了解到的。國外的建筑行業很重視研究建筑結構的耐久性,也就是建筑壽命。而我國長期以來沒有重視對建筑耐久性的研究。
近年,隨著我國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地震、臺風造成不少房屋倒塌,這與建筑物的設計質量和施工質量都有重要關系,也凸顯出我國建筑物抗災能力較弱。
現在大城市的建筑物存在的安全隱患也比較多。除建筑結構問題外,還有大面積的
玻璃幕墻,玻璃經過長時間的風吹日曬特別容易
爆裂。一些高樓大廈用各類瓷磚粘貼成的華麗幕墻也容易掉下來。還有樓頂五彩繽紛的巨大廣告牌都是影響公共安全的重要問題。這些室外的隱患很普遍。為了消除這些安全隱患,延長建筑物的壽命,我國科技部和建設部已經立項研究一個名為《既有建筑鑒定與改造綜合技術與示范工程研究》的新課題,并拿出一億元的課題經費來支持研究建筑物的安全和壽命。
據了解,這一課題涉及我國建筑物耐久性問題:一是安全性評定;二是適用性評定;三是耐久性評定;四是抗災害能力評定。
國家建筑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副主任陳凡認為,我國對建筑物壽命的重視程度比不上西方國家,對建筑耐久的評估沒有依據和標準,目前我國對建筑物質量的監測主要還是停留在對建筑物的現狀監測上,而且較少涉及對居民住宅的質量監測。
新建民用住宅是否存在偷工減料造成的質量問題?邸小壇說,施工中偷工減料的現象很普遍,這也是影響建筑物耐久性的主要因素。盡管建設部有一套嚴格的質量標準,但是現實中確實存在一些偷工減料損壞建筑物質量的現象。(殷麗娟)
短視引致短命 一些建筑提前報廢
日前,隨著一聲巨響,山東省青島市總高度62米、19層高的青島大酒店,在三秒鐘內倒塌。據介紹,舊樓拆除后,這里將建造三棟總面積達八萬平方米的商務寫字樓。而這個大酒店是上世紀80年代的建筑,樓體全部使用
鋼筋混凝土澆筑,堅固得像碉堡一樣,原本可以繼續使用的建筑就此拆毀,委實令人惋惜。而此前不久,為修建地鐵樞紐,上海也剛剛拆掉了四平路和大連路口的一棟上世紀80年代的
高層建筑。
一座本可以使用50年到100年的建筑,卻因為種種原因被“一拆了之”或“一炸了之”,導致“報廢期”大大提前的情形已不鮮見。針對此種現象,專家指出,建筑短命現象的后果相當嚴重,不但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亟待引起各地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按照我國《
民用建筑設計通則》的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
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到100年。然而,現實生活中,我國建筑的實際壽命與設計通則的要求有相當大的距離。像青島大酒店這樣建成僅30年左右就被拆除的高層建筑在我國為數不少。
相對于短命的青島大酒店等商業服務類建筑,民用住宅的壽命也短得可憐。建設部的一項調查顯示,國內住宅的平均壽命僅為30年。此外,處于露天環境下的橋梁耐久性更加令人擔憂。目前在役的
混凝土橋梁出現鋼筋
銹蝕、混凝土
開裂的現象十分普遍。比如國內最早建成的北京西直
門立交橋因質量問題被迫拆除,使用期限不到19年。天津中環路上的眾多立交橋,在運行十余年以后,也陸續進行大修或部分更換。
對此,我國著名土木工程專家、工程院院士陳肇元擔憂地說,建筑短命現象的后果相當嚴重,不僅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更對人類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如不采取措施,我們可能會陷入永無休止的大建、大修、大拆與重建的怪圈之中。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