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簡稱“兩型”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也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基本國策。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第三、四、五等重要部分都用較多的篇幅闡述了有關建設“兩型”社會的基本依據、重要意義和有關要求。報告在第三部分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提出“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報告在第四部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報告在第五部分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提出“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和中華民族生存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
由此可見,建設“兩型”社會,既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又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戰略措施。學習黨的十七大報告,不僅要領會掌握其精神實質,更重要的是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我們建設事業的工程建設領域,落實十七大報告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就是要全面實施
建筑節能,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充分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上務求作為。
實施建筑節能,對于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建設“兩型”社會的要求具有重大的意義。自1973年第一次世界能源危機以來,各國專家對各個用能領域可能產生的節能潛力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建筑用能是具有節能潛力最大的用能領域。
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建造能耗和建筑運行能耗。建筑建造能耗屬一次性的生產能耗,含
建筑材料和設備生產能耗、建筑施工和安裝能耗;建筑運行能耗屬多年長期消耗的能源,含建筑
采暖、空調、照明、熱水供應等能耗。建筑運行能耗比建筑建造能耗大得多。我國建筑能耗按照國際通行的辦法主要指建筑運行能耗,但由于新建建筑規模很大,因此同時要求節約建筑建造能耗。據建設部公布,建筑運行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27。5%,如果加上建筑建造能耗,占全社會商品能耗的三分之一以上。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鎮居住面積不斷增加,人們對建筑物舒適性的要求提高,以及采暖與空調的區域不斷擴大,今后建筑能耗持續增長將是不可避免的。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