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11月26日消息 記者小靜】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中國大地吹起了改革的春風,西南鋁也迎來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西南鋁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的30年。30年來,經過艱苦奮斗,西南鋁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取得驕人成績,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78年至2007年底,西南鋁累計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各類
鋁材312萬噸,產品銷售收入超過531億元;出口鋁材19億噸,創匯9.1億美元,產品遠銷歐美、東南亞、中東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西南
鋁加工廠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開始籌建,1970年7月1日正式投產,形成了
熔鑄、壓延、擠模壓等6條主要
生產線,可年產鋁材2.45萬噸。在建廠投產初期的1970年至1976年,由于正處于“十年動亂”時期,工廠生產發展十分緩慢,年產量一直在8000噸左右,連續7年虧損。粉碎“四人幫”后,工廠生產形勢好轉,1977年即扭虧為盈。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工廠生產經營進入轉軌變型的時期,制訂了面向市場、調整產品結構的生產經營方針,企業生產經營由軍工生產型逐步轉變為以民用產品為主,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多方位開拓國內外市場。與此同時,工廠還進行了技術改造,依靠科技進步,擴大再生產能力,先后又引進了鋁焊管生產線、鋁
門窗生產線、氧化上色生產線,新增2800mm、1400mm
冷軋機,形成綜合生產能力7.1萬噸,為企業躋身鋁加工先進行列奠定了基礎。由于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生產能力的擴大,企業呈現一派生機:1980年,工廠完成鋁材產量2.25萬噸,接近一期工程的設計能力。當年銷售收入突破一個億,利稅2000萬元。1985年工廠產量、產值在1980年基礎上翻了一番,利稅翻了兩番。1989年,產量突破5萬噸大關,利稅達到1個億。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到1999年,工廠進入改造擴建和扭虧脫困階段。這期間,工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改擴建,引進了1850mm高速冷
軋機、1700mm
鋁箔軋機等先進設備,薈萃了我國現代鋁加工設備的精華,主機生產能力增至21.3萬噸。實現了4個飛躍:產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產品質量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工廠邁入了國際先進鋁加工企業行列。
在實施改擴建工程中,由于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企業處于邊生產、邊建設、邊借款、邊還貸的困難局面,沉重的債務負擔和巨額財務費用壓得工廠喘不過氣來,生產經營運轉艱難,連續9年大額虧損。西南鋁人在困境中奮起,在困難中前進,做到精神支柱不倒、隊伍人心不散、工作熱情不減、發展理念不變,全力以赴實施扭虧脫困工作,堅定不移地推進生產建設,使企業逐步走出了困境。1997年,工廠完成鋁材產量6.7萬噸,結束了長達10年的產銷量在5萬噸左右徘徊的局面,開始穩步上升。1997年至1999年,工廠產銷量以1萬噸以上的幅度遞增。
2000年,工廠通過實施債轉股,完成了公司制改造,建立了以法人治理結構為核心,股權多元化為主體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當年12月28日將工廠改制重組為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并于2002年初加入中國鋁業公司,為西南鋁的發展拓展了空間。
為了擴大扭虧脫困成果,新世紀初,西南鋁以發展為主題,確定了“在改革中求發展,在改造中求振興,在不斷完善自我中做優做強”的發展思路和“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夯實管理基礎,穩步提高產量,大力調整結構,實現最大效益”的工作方針,相繼建成特種
型材生產線、預拉伸
板材生產線、
熱連軋生產線,實施一系列在線填平補齊技術改造項目,生產經營實現跨越式發展,產量連年創新高,內外銷競相攀升,利稅同步增長,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居國內同行業之首:2000年,西南鋁鋁材產量突破10萬噸,銷售收入達21億元,一舉扭轉了連續9年虧損的局面;隨著熱連軋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和當年見效,2005年,西南鋁產量、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和利潤,分別是2000年的2.94倍、2.57倍、2.42倍、2.46倍和6.68倍。
“十一五”期間,根據中國鋁業公司跨越式發展鋁加工戰略,西南鋁以建設中國鋁加工之都為契機,全力打造“351”工程,即用3—5年時間,通過三大系列技術改造項目,將企業建設成為中國航空航天、國防軍工
配套材料的研發保障基地,高精
鋁板帶箔材的研發生產基地和高精鋁材的出口基地,實現產能60—70萬噸、年產量突破50萬噸、產值和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目標,再造一個西南鋁,躋身世界鋁加工企業前列。在這一發展戰略的引領下,西南鋁人艱苦奮斗,團結拼搏,挑戰極限,生產經營繼續保持了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06年西南鋁完成鋁材產量42.67萬噸(其中集團公司28.67萬噸,板帶公司14萬噸),營業收入突破百億元大關,提前實現了“百億西南鋁”目標,成為中國鋁加工業第一個百億企業,跨入重慶市百億集團行列。
在搶占國內市場的同時,30年來,西南鋁的出口應變能力也大大增強,出口創匯成績斐然。1979年出口鋁材401.5噸,成為當年中國首家鋁材出口創匯企業。1992年獲國家授予的進出口自營經營權。1994年榮獲全國自營出口先進企業。尤其是近年來,西南鋁鍥而不舍,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努力營造好外貿環境等方面的工作來做好內外貿工作。經過不懈努力,西南鋁進入海關總署"紅名單",成為全國僅139家、重慶市僅3家獲此殊榮的企業之一,產品覆蓋面擴展到世界36個國家和地區,知名度和競爭力得到顯著提高,連續多年躋身重慶市出口企業前列。
同時,出口創匯成績斐然: 2005年,是西南鋁出口貿易增長最快的一年,成功實現鋁材出口3.78萬噸,創匯突破1億美元,創造了歷史最佳成績;2006年,在克服部分產品出口受限、出口關稅調整和配套交貨困難等諸多不利因素情況下,全年出口量3.97萬噸,創匯1.3億美元;2007年,全年出口3.6萬噸,創匯超過1.3億美元;今年1至9月份,出口鋁材2.9萬噸,出口創匯1億美元。
不斷實施技改建設 裝備水平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的30年,西南鋁為緊跟世界鋁材軋制裝備的發展步伐,適應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的需要,提高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積極實施了一系列技術改造,進入20世紀80年代,黨中央和國務院作出了加快發展
有色金屬工業,優先發展鋁工業的重大決策。西南鋁抓住機遇,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和改擴建,裝備水平實現了大的跨越。
板帶箔材生產線技術改造和擴建工程
建廠初期,西南鋁雖然在國內鋁加工行業中規模已居前列,鋁加工技術水平也居于領先地位,但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還很大,要改變與世界鋁加工業的水平晚三十年的落后面貌,成為每個西南鋁人的心愿和目標。改革開放前,西南鋁僅有熔鑄、壓延、擠模壓等6條主要生產線,年產鋁材僅2.45萬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工廠又引進了鋁焊管生產線、鋁門窗生產線、氧化上色生產線,新增2800mm、1400mm冷軋機,形成綜合生產能力7.1萬噸,為企業躋身鋁加工先進行列奠定了基礎。
1987年2月,國家計委批準西南鋁改擴建工程初步設計,并列入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西南鋁陸續引進美、英、德、日、俄等國先進技術裝備,對原以軍工配套為主的板帶生產線進行大規模技術改造和擴建,總投資22.04億元,年新增鋁材生產能力14.2萬噸。主要建設項目包括:改造2800毫米熱軋機、2800毫米冷軋機,新建扁錠熔鑄、特薄板、鋁箔、涂層生產線以及相配套的公輔設施。改擴建工程于1999年12月全面竣工。改擴建工程的建成投產,使西南鋁實現了四個飛躍:一是產品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二是產品質量處于國內領先水平;三是技術裝備達到國際水平;四是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21.3萬噸。一舉成為國內同行業龍頭企業,拉近了與發達國家先進鋁加工業的距離。
“1+4”熱連軋、特種型材生產線”建設投產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期,原2800毫米熱軋機、2800毫米冷軋機的工藝水平和裝機水平與國際鋁加工新裝備、新技術已有差距,產品品種、質量和尺寸精度已不能較好地滿足市場的需要,生產效率不高,經濟效益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要想根本改變這種狀況,開拓國內外市場,西南鋁又進行了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
板帶材的熱連軋生產線,在西南鋁正式進入建設階段。該生產線是世界上近10年來惟一新建的鋁熱連軋項目,是我國建國以來投資最多、規模最大、技術裝備最先進的鋁加工重點建設項目,是占領我國鋁加工制高點和代表中國鋁加工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標志。
西南鋁熱軋生產線技術改造項目投資較大,關鍵設備從英國、日本、德國、和瑞士引進,部分設備由國內合作制造。采用當今世界成熟、先進的熱連軋生產技術,建成我國第一條集機械、液壓、電氣傳動、自動化控制和檢測、工藝模型等先進技術和裝備為一體的現代化鋁及
鋁合金熱連軋生產線。該生產線的建成投產,對提升我國鋁加工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優化產品結構,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實施中鋁公司跨越式發展鋁加工戰略,推動我國鋁加工技術進步,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黃菊同志專門對該生產線投產發來賀電。該生產線的成功建成,打造了中國鋁加工建設的第一品牌,成為中國鋁加工史上的里程碑。
到2005年,這條填補國內空白的生產線建成投產后,西南鋁的總產能達到30萬噸以上,銷售收入由25億元提高到60億元以上,使西南鋁走在中國鋁加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最前沿,使我國鋁加工業跨入世界先進鋁加工行列。
1998年10月25日到2001年5月18日,西南鋁引進波蘭、奧地利和德國的部分設備及技術,對8000噸
擠壓機進行改造,形成
鑄錠加熱、擠壓、淬火處理、拉伸矯直到成品
鋸切的特種型材生產線,該生產線是我國第一條鋁合金特種型材生產線。該生產線建成后形成年產6000噸大斷面鋁合金管、棒、型材的生產能力,并已開發出高速列車、地鐵、輕軌列車型材90多個品種。
冷連軋工程和厚板生產線項目建設 近年來,西南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十一五”期間的發展目標中提出了要通過3—5年時間,到2010年以前建設實施在線填平補齊改造、軍工配套改造和冷連軋產能配套改造三大系列技改項目,全力推進“再造一個西南鋁,打造世界一流鋁加工企業”宏偉目標的勝利實現。目前,冷連軋技改項目、厚板技改項目以及各中小技改項目齊頭并進,正按計劃有序推進。
冷連軋技改項目是西南鋁實施“351”工程,再造一個西南鋁的重大戰略舉措,也是中鋁公司“十一五”期間構筑鋁加工基地的關鍵項目。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發揮中鋁西南
鋁企業熱連軋生產線的裝備技術優勢,實現以制罐料、瓶蓋料、印刷用PS版基、鋁箔毛料等為代表的高精鋁材的大批量生產,將大大提升中鋁公司乃至我國鋁加工技術水平。冷連軋工程自2006年4月23日動工建設,目前冷連軋技改項目正按時間節點穩步推進。
為了滿足航空航天對超寬超厚鋁合金厚板的迫切需要,中鋁公司于2007年3月份投巨資在西南鋁建設鋁合金厚板生產線, 3月20日,厚板生產線建設工程項目正式啟動。本項目的實施將填補國內鋁合金厚板規格品種的空白,搶占技術和市場制高點,不僅滿足航空航天對高強、高硬、高韌鋁合金厚板和超厚板的迫切需要,還將極大地促進國內相關民用領域鋁及鋁合金厚板的應用,擴大出口創匯,實現規模效應,提升我國鋁加工業發展水平。
技改工作的不斷推進,加快了西南鋁做大做強的步伐,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產品檔次不斷提高。2007年,西南鋁完成鋁材產量51.5萬噸,(其中集團公司32.1萬噸,板帶公司19.4萬噸),比1978年增長了34倍。【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型材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