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是最日常的材質,玻璃杯、玻璃柜,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因此,當丹麥
玻璃藝術展進入人們視野時,大家才驚呼,原來玻璃還可以這么美,原來玻璃還能變成這樣的藝術品。
廣東美術館目前正在舉行一個名為《透明:丹麥當代玻璃藝術》,在透明的玻璃材質應用下,人們也仿佛進入了某種透明的境地。這種透明來自藝術自身的剔透,也來自和丹麥有關的一切童話想象。仿佛只有這樣一個童話的國度,我們才能目睹如此的玻璃奇景。
今天在丹麥有超過50家擁有玻璃熔爐的工作坊,在這里玻璃以傳統的方式被
熔化和吹制,使用千百年來一直保留下來沒有改變的技術和工藝。這種玻璃制造的形式從東地中海一直蔓延到
意大利和中歐,然而直到16世紀中期,在來自意大利和德國會吹制玻璃的移民的幫助下,才有玻璃首次在丹麥被吹制出來。
在20世紀這個時期里,特別是在丹麥和瑞典,一項傳統開始發展起來,那就是藝術家和手工藝人被允許在工業化的玻璃廠里進行實驗,創作獨件的高藝術品質的
陶瓷和玻璃作品。
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當工業藝術特別是玻璃工業,開始面對日漸惡化的危機的時候,藝術條件也因此有了改變,玻璃藝術家們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要為自己的創作、保留傳統和發展新的技術和技巧找尋出路。這個運動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發展成為國際性的運動,但是只有部分來自于斯堪的納維亞。近50家擁有傳統玻璃熔爐的玻璃工作坊的出現。很多擁有自己工作坊或在工作坊工作的藝術家,具有準備還是完成一件作品的全面技巧,包括玻璃熔化的過程,以及之后的吹制和
鑄造。
這些工作坊無論是從規模還是
設備來講都差異很大,從幾乎是工業化生產條件到一個合適的地下室角落。但無論如何,對一個只有五百萬人口的國家來說,這么多數量的玻璃藝術家也是高得讓人吃驚了。
當前活躍的丹麥藝術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選中參加這次在中國和韓國的展覽。但是他們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跨越了不同的時代,展現出多樣的風格和技術。自然大多數在當代玻璃藝術發展的重要人物都有出現在這個展覽中。
來自丹麥的一位陶藝家、藝術家,是一個在斯堪的納維亞、東亞和北美地區極受歡迎的訪問演講師。在他逗留美國期間,被在工作室制作玻璃這一可能性所深深吸引了。回到丹麥后,他于1972年擴建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增加了一個玻璃熔爐。他不僅開創了丹麥的工作室玻璃運動,作為一個畫家,他也影響了這一運動。他的作品通常是在花瓶和碗的上面層層著色,畫上不同的圖形。這些功能性的形式也是丹麥工作室玻璃的特點。
然而在丹麥,開發和發展古老技術的興趣正在與日俱增,正如那些在威尼斯玻璃中使用的古老技術。這種歷史悠久的用玻璃線來鑲嵌花邊圖樣的技術被一個丹麥藝術家發揚光大。
近年來出現了一種創造自由雕塑形態的趨勢,有的時候結合使用其它的材料。在制作過程中,這些材料會在玻璃的色彩中留下它們的痕跡;有些人則偶而采用非常先進的方法來進行玻璃的澆鑄,創造建筑物和
平面,使最后完成的效果非常豐富,即使其形式非常簡約,近乎極簡主義。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