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國建筑運行能耗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日前在“上海建筑科學研究院成立50周年暨建筑技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列舉一連串最新的能耗調查數據,打破了人們對中國
建筑能耗的一般印象。
建筑能耗“對賬本”
建筑能耗,是指建筑使用能耗,包括
采暖、空調、熱水供應、照明、家用電器等的能源消費。以美國為例,其每年消耗的能源約為全球總能耗的四分之一,其中三分之一是建筑能耗;我國每年所需的能源是全球總能耗的八分之一,建筑能耗約占其中的25.5%。無論是單位面積能耗,還是人均建筑能耗,我國均低于美國。
去年,清華大學組織能源調查小組,深入北京、上海、武漢、重慶、美國費城、法國南部等地,入戶對比中外建筑能耗量。結果顯示,我國北方的采暖能耗,與發達國家相比差別不大。而長江流域住宅空調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僅為美國或歐洲的1/8至1/3。
生活方式促節能
中外建筑能耗差主要源于不同的生活方式。能源調查小組仔細對比了清華大學和美國費城某知名學府的校園建筑能耗:費城校園每平方米耗電300度,是清華建筑能耗的6倍。究其原因,美國一年四季室內恒溫恒濕,空調、通風、照明等設備“連軸轉”,而中國大學校園里的耗能設備,則時斷時續。
江億指出,我國居民習慣部分時間、部分空間開啟空調,樂于“借用”自然能源,如晾曬衣服、開窗通風換氣等,而不是完全依賴電器設備營造“密不透風”、四季恒溫的居室環境。如今,我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百姓生活日益“精細”,如何避開西方國家一路走來的“能耗舊路”?江億建議,先提升
節能技術,進一步降低能耗;再改善建筑服務質量,助生活水平“更上層樓”。最終,實現高效節能。
節能技術莫“跟風”
需要提醒的是,運用節能技術要適度。目前,我國有不少新興建筑喜歡“趕時髦”,“跟風”國際先進的
建筑節能技術:如墻體
保溫材料、全封閉中央空調、水源
熱泵、獨立新風系統……而有關鑒定機構也據此決定是否給建筑貼上“節能標簽”。
殊不知,這些建筑節能技術多來自發達國家,更適合西方生活方式,即按恒定室溫折合計算,用能效率大大提高。但若細算能耗總賬,很可能嚇人一跳。例如,北京某高檔小區采用中央空調全天控溫,墻體還粉刷了高級
保溫材料,可每家每戶空調耗電量,是分體空調的10倍,每月電費居高不下。
“實際上,建筑節能與工業節能不同,不能只看用能效率,更要注重能耗總量。”江億強調,我國發展
節能建筑,應結合各地氣候特點和居民生活方式,因地制宜,著眼于降低總能耗。
■ 北方城市:降低采暖能耗,圍護結構保溫,提高熱源效率,改善
供暖末端調節。
■ 長江流域:發展多種熱泵,提倡部分時間、部分空間使用空調采暖,加強自然通風。
■ 南方建筑:反對集中供冷;保持自然通風,外部
遮陽。
■ 大型公共建筑:外窗可開啟,調節自然通風,減少對機械通風的依賴。
■ 農村建筑:加強保溫,發展生物質能源,輔以其他
可再生能源。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