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幾乎成為一片廢墟,特別是一些自建的民房,幾乎全部倒塌了,這些地方的傷亡也最嚴重。”近日,一名遠赴四川都江堰市搶修通信
設備的中國移動員工這樣告訴媒體:在這次四川地震中,在一些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其建筑物的
抗震能力非常低,預留的避難空間也不夠,這是很值得其他地方重視的城市建筑問題。
四川省副省長陳文華在其所寫的《從汶川大地震看我國
防震減災體制的問題》一文中也特別強調:“從目前情況看,地震災區所倒塌的建筑主要集中在農村和城鄉接合部,這些建筑物的防震標準較低,特別是一些農村建筑物,在當初構建時就沒有實施防震標準。”
種種跡象表明,我國建筑工程領域存在的“重建設、輕管理”、“重應急、輕防范”的思想以及農村建筑物管理處于
真空狀態的現狀也是導致天災人禍的原因之一。
房屋安全管理“上位法”缺失
目前我國城鎮和農村的在役建筑物面積已達450億平方米,并以每年約20億平方米的速度保持增長態勢。與此同時,大量建筑結構、建筑部件和建筑設備由于沒有得到有效的維護而導致其安全性受到影響。建筑業界至今仍存在“重新建,輕維修”的觀點。工程建成后,只使用而不重視維修,造成已建成的建筑物使用年限大大縮短。不少危房也是源于平時不管,積小疾而成大患。
據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房屋鑒定委員會秘書長王少媚介紹,我國建筑物從立項、可行性研究、征地、規劃、設計、招
投標、施工、質量監理、驗收到審計等各環節都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但對于房屋使用階段的安全管理,目前僅能沿用建設部129號令,而且這只是一部國務院部
門規章。部門規章的法律位階與省級地方性法規等同,在效力層次上并不高于省級地方性法規,當然也不能作為省級地方性法規的法律依據。因此,上位法的缺失,給省會城市制定條例帶來不利。
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土建工程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盧謙表示,現在既有建筑物的管理工作還限于被動應付瀕臨倒塌的危房和其他出了問題后的建筑物,以及汛期、雨季、臺風期間的搶險救災。房屋建成后,使用階段的維護修理費用得不到保證。
此外,對建筑物實行檢查并要求維修,必須要有法律支持和經費來源,否則強制要求業主花錢檢查和修理是無法律依據的。因此,對于尚未成為危房的建筑物,地方政府只能提醒業主自己注意檢查,而后者在專業上根本不具備發現安全隱患的能力。“有時候建筑物變成危房都沒人知道,更不用說抗震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程師如是說。
農村建筑物管理不能落實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現有的約450億平方米的建筑中,農村建筑物超過一半以上。由于管理機構和人員不能落實,這些建筑物往往處于無人管的狀態。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陳肇元負責的“建筑物全壽命周期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課題組曾于近兩年到南方某村鎮考察,發現當地模仿城市房屋修建的四層砌體樓房,每層間
混凝土圈梁內的
鋼筋在
轉角處都是斷開互不連接的,根本起不到圈梁的整體抗震作用;配制混凝土的沙子都是當地海砂,每到潮濕季節,墻面上都能泛出鹽花。
這些建在農村、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的建筑物,未經正規設計計算和施工合格驗收,質量安全沒有保證,大部分是質量很次的簡陋房。特別是在缺乏有效管理的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中,有數量極其巨大的未經報批、沒有正規設計施工圖和未經正規施工合格驗收的“三無”違法建筑。深圳市僅寶安區一地,這類“三無”建筑就超過了1億立方米。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工程院應對四川汶川縣地震災害科技咨詢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熙齡指出,在這次四川地震中,損毀最多的就是這些鄉鎮級的建筑物。建設不規范是它們成為抗災隱患的主要原因。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設備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