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抗震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是對結構最大地震反應的分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震分析方法:
1. 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實際上時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一種簡化方法。它適用于高度不超過40m,結構以剪切變形為主且質量和剛度沿高度分布比較均勻的
框架結構,此時假設結構的地震反應將以第一振型為主且結構的第一振型為線性倒三角形,通 過這兩個假設,我們可近似的算出每個
平面框架各層的地震水平力之和,即“底部剪力”,此方法簡單,可以采用手算的方式進行,但精確度不高。
2.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理論基礎是地震反應分析的振型分解法及地震反應譜概念,它的思路是根據振型疊加原理,將多自由度體系化為一系列單自由度體系的疊加,將各種振型對應的地震作用、
作用效應以一定方式疊加起來得到結構總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此法計算
精度高,但計算量大,必須通過計算機來計算。
3. 彈性時程分析
彈性時程分析法,也稱為彈性動力反應分析。所謂時程分析法就是將建筑物作為彈性或彈塑性振動系統,直接輸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記錄,對運動方程直接積分,從而獲得計算系統各質點的位移,速度,加速度和結構構件地震剪力的時程變化曲線。而彈性時程分析法就是把建筑物看成是彈性振動系統。
4. 非線(彈)性時程分析
非彈性時程分析法,也稱為非線性動力反應分析。就是將建筑物作為彈塑性振動系統來輸入地面地震加速度記錄。上面所提到的基于地震反應譜進行設計的方法,可以求出多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性
內力和變形,同樣可以求得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彈塑性變形。但是它不能確切了解建筑物在地震過程中結構的內力與位移隨時間的反應;同時也難以確定建筑結構在地震時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可能發生的震害;由于計算簡化,抗震承載力和變形的安全度也可能是有疑問的。而時程分析法就可以準確而完整的反映結構在強烈地震作用下反應的全過程狀況。所以,它是改善結構抗震能力和提高抗震設計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
5. 非線(彈)性靜力分析:
非線(彈)性靜力分析主要是指推覆方法,它從本質上說是一種靜力分析方法,對結構進行靜力單調加載下的彈塑性分析。具體地說,在結構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種方式模擬地震水平慣性力的側向力,并逐級單調加大.構件一旦開裂或屈服,修改其剛度;直到結構達到預定的狀態(成為機構、位移超限或達到目標位移)。其優點突出體現在;較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它考慮了結構的彈塑性特性;較時程分析法.其輸入數據簡單,工作量較小。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
上一頁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