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我國政府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有效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而且推動我國進入新一輪經濟增長期。10年后,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在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同時,重啟積極財政政策,并出臺了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
國內外經濟界人士認為,中國政府正在采取近10年來最“令人振奮”的經濟刺激方案應對此次金融危機,其政策力度甚至較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時還要大。這也是對我國領導人多次表示“維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的具體詮釋。
最直接見效快的宏觀調控手段
與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更大、波及范圍更廣。這也對世界貿易大國的中國來說,帶來了更大的外部沖擊。
由于金融危機影響正向實體經濟蔓延,國內宏觀經濟增速的回落成為此次政策調整的一個重要原因。統計顯示,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五個季度減緩,今年GDP增速也從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此外,下半年以來,國家財政收入增速明顯下滑,全球經濟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也令中國外貿進出口增速放緩,10月份增速更是下半年以來首次回落到20%以下。
面對當前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被認為是一種最直接、見效快的促進經濟增長手段。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說,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特點就是減稅和增加政府支出,政府順時應勢,及時主動做出此次政策調整,體現了靈活審慎、相機抉擇的宏觀調控原則。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財政政策經歷多次調整。1993年到1997年間,為控制通貨膨脹,我國政府采取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一系列適度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促使國民經濟成功地實現了“軟著陸”,形成“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局面。
1998年,由于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國內出現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經濟增長乏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果斷決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擴大內需,成功走出危機陰影。2004年以來,我國經濟呈現出加速發展的態勢,但也出現了部分行業和地區投資增長過快、通脹壓力加大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又一次相機抉擇,從2005年起將積極財政政策轉向穩健財政政策。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說,這次政府再度重啟積極財政政策,并提出在未來兩年多時間投入4萬億元實施十項擴大內需政策,投資規模和力度之大歷史罕見,彰顯中央力保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信心和決心。而且相比之下,政府此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經驗更豐富,市場環境進一步改善,有利于更好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
此外,從1998年的經驗看,增加財政支出對于刺激投資和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果都非常明顯。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認為,按照國務院的部署,4季度財政投資將增加1200億元,考慮到乘數效應,投資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將推動4季度
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個百分點,最終4季度固定資產投資仍有可能保持在26%以上,GDP增長率有望維持在9%以上。
時值二十國集團領導人金融市場和世界經濟峰會即將在美國華盛頓舉行,中國政府適時出臺的一攬子政策對提振全球信心無疑是一劑良藥。
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認為,中國的4萬億元人民幣經濟刺激計劃“非同凡響”,不僅對中國經濟,對東亞經濟和世界經濟來說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積極財政政策凸顯四大特點
與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相比,當前的中國有了不少更為積極主動和有利的條件,強大的國力,充足的外匯儲備和雄厚的財政資源使政府在政策決策時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
從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受歷次大的外部沖擊的經驗看,每一次大的外部沖擊都成為中國充分調動各種資源、促進經濟體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邁上新的臺階的重大機遇。
這次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就是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旨在通過挖掘國內需求潛力為我國經濟增長提供動力。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從中央此次出臺的十項擴大內需政策上,可以看出積極財政政策凸顯四大特點。
首先是加大投資力度,優化投資結構。中央政府增加的投資將主要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及農業、教育、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災后重建。同時加快一批在建和新建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發展增強后勁。
為落實中央部署,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近日宣布,安排今年新增1000億元中央政府投資。此外,公路、民航、鐵路、電力和能源等部
門近日也相繼公布了投資方案。其中,鐵路投資將超過萬億元,公路投資規模每年將超過1萬億元。鐵道部估計,僅明年計劃的6000億元鐵路投資,可創造600萬個就業崗位,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將達1.5個百分點。
其次是推進稅制改革,實行減稅政策,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我國將從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增值稅轉型,促進企業投資和擴大內需。財政部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實施擴大消費的財稅政策,增加居民消費需求。調整完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外貿發展,促進外貿出口保持穩定增長。
此外,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積極財政政策中居突出位置。在擴大內需的十項政策中,民生工程建設被放在首位,成為財政下一步增加支出的重點方向。財政部門將增加財政補助規模,促進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的各種補貼標準,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水平。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并加大對中西部地區轉移支付力度,縮小地區間收入分配差距。同時進一步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三農”、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等民生領域的投入。
積極財政政策還釋放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積極信號。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為扶持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支持產業優化升級,在今年下半年兩次調高出口退稅率的基礎上,我國自2008年12月1日起,進一步提高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機電產品和其他受影響較大產品的出口退稅率。
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針對當前我國面臨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產業結構亟待升級、低水平建設容易反彈等問題,積極財政政策將側重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下一步將實施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幫助中小企業融資,促進中小企業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同時支持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支持服務業發展。
4萬億元投資從何而來
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政府加大投資規模和力度,為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后的五年內,我國投入約3萬億元拉動經濟發展,相比之下,此次政府投資力度進一步加強。那么,總額高達4萬億元的資金從何而來?
社科院財貿所副所長高培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4萬億元的投資包含多種投資渠道,首先是中央政府出一部分錢,依照“投資帶動投資”的加速原理,政府投資的示范和帶動效應會引出一連串的投資,其中有地方配套投資以及各種社會投資。
從政府投資方面看,一方面是政府拿出一部分錢進行投資,另一方面是通過發行國債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998年啟動的積極財政政策中,我國就是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實施了大規模的技術設施建設,5年發行國債超過6000億元。
賈康表示,如果有必要,這次也可以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的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此外,他還建議通過地方發債方式解決地方投資問題。
由于我國預算法尚未修訂,不允許地方政府舉債。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時,我國采取了中央代地方發債的方式為地方發展籌資。為此,有關專家也指出,在新一輪積極財政政策下,這一模式可能會再度啟用幫助地方政府籌資。
除了多渠道籌措資金,大規模的投資資金如何確保花出實效也引起中央高度關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日前在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人會議上強調,各部門和各地區在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的過程中,要加強投資項目和資金的監督管理,提高工作的
透明度,保證資金用好,發揮效益。
據悉,為確保投資到位和避免腐敗,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監察部等部門將組成一個跨部級督察小組,向每個省派駐督察員,加強對投資項目和資金的監督和管理。
一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也在采取積極措施確保在陽光下進行投資。針對即將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大規模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12日強調,為加強投資項目和資金的監督管理,中央已經明確要求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全程參與,同時要求社會輿論加強監督,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各地交通運輸部門將制訂嚴格可行的資金監管措施,采取必要措施,確保把資金全部使用在安排的項目上,確保其使用安全和發揮資金效益。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曾經歷過幾次大的起伏,每一次都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平穩度過。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說,每次成功應對危機后,我國經濟都會上一個新的臺階。他說,“和過去幾次一樣,我們會戰勝這場危機,中國經濟會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