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幕墻網 08月3日消息 記者黃玲】發展生態
節能建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建設宜居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筆者擬就此問題談幾點意見和建議:
1、建設生態建筑,必須因地制宜,合理規劃。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各個地區的地形地貌、氣候特征、地域位置不同,它們的自然資源、地表植被、水域河流都有差別,因此進行生態建設就必須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決不能簡單照搬外地的建筑模式。否則進行生態建設的同時卻可能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在城市生態建筑的建設中,必須首先從根本上理解該城市所處環境,充分利用該城市的自然資源和條件,使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和諧。鄉村的生態建筑建設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只有結合本地特點,建設獨具特色的生態建筑,才能建成真正的生態村鎮。
2、建設生態建筑,必須在堅持3R原則。即使用(RE-DUCE)、重復利用(REUSE)和循環使用(RE-CYCLE)
建筑材料的同時,運用高科技,研制采用以綠色
建材為代表的
新型建筑材料。如新加坡“綠可公司”生產的用
塑料和廢棄木料合成的新型
木材;要盡可能充分利用土地、能源、水源、材料等資源,盡可能減少建筑活動對大氣、土地和水源的污染,并從室內外建成環境中清除有害物質;要努力實現材料功能多樣化,不但抗震性強,裝飾效果好,還要隔音、
隔熱、抗腐蝕,不損害人體健康。
3、堅持個體與整體協調、整體優先的原則。特別是在生態城市的建設中,更要遵循此項原則。城市是典型的復合生態系統,其內部各部分之間的協調關系、物質循環的再生性、能量傳遞的低耗性、資源利用的最佳性以及人與自然的協同共生性,都離不開城市生態系統的整體優化。建設生態城市必須高度重視保護自然景觀、歷史文化景觀,特別是自然物種的多樣性,使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同時保留獨有的特色。城市生產要盡量做到資源和能源浪費最少,排出的廢棄物最少且能夠自然化解,不污染環境。
城市生態建設應充分利用原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將一幢樓房、一座廠房、一個社區的生態建筑同整個城市的生態建筑有機的結合起來,力求創造一個整體連貫有效的自然開敞的生態環境。建設以城市道路為依托的綠色走廊,以河流為依托的藍色走廊,將城市與郊區鄉村的生態系統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優化人類的生存環境。
4、建立建筑環境評估體系。這是實現建筑與環境的優化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規范保障,是發展生態建筑比較關鍵的一環。世界比較有名的建筑環境評估體系有:英國建筑研究機構(BRE)制定的BREEAM(BRE環境評估法則),加拿大的BEPAC(建筑環境評估標準)和美國
綠色建筑委員會(USGBC)制定的LEED…(能量與環境設計向導)。【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節能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