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06月22日消息 】和大多數依賴出口的生產密集型企業一樣,兩年前的金融危機重創祁縣
玻璃器皿業,80%的玻璃器皿企業因接不到訂單而倒閉。而如今,這個玻璃 之鄉再次面臨新一輪危機:節能減排 。
祁縣,這個位于太原市以南80公里、人口只有26萬的縣城,曾在2002年被中國輕工聯合會授予“中國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稱號。該縣出口人工吹制玻璃器皿年產值10億人民幣,是全國最大的玻璃吹制品出口基地,上繳利稅占到縣財政收入的三成以上。
今年5月初,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實現“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的通知》,分別對煉鐵、煉鋼、水泥、
電解鋁、玻璃、造紙6個行業做出產能淘汰具體要求。5月27日,工信部又下達了今年18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任務,其中上述6大重點行業淘汰任務大幅超過國務院通知要求。
祁縣的山西宏藝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辦公室主任張騰說:“雖然玻璃器皿行業不在國家明確淘汰的
建材玻璃范圍內,但這也絕不是朝陽產業,它同樣是資源型的、高耗能型產業。玻璃器皿行業面臨轉型,但根本轉型很難。”
轉型之外遷
除了晉商故里、喬家大院,祁縣現在最出名的就是玻璃器皿了。
放在兩年前,趙理(化名)不會考慮離開本土到外地發展,更不會想到離開國內到國外建廠,這對他來說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用他的話說:“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此下策。”
2003年,趙理隨當地玻璃器皿加工熱的大潮擁入了這個當時純利潤超60%的行業。30多個工人,一臺土
窯爐,他的玻璃器皿加工廠以最簡陋的規模成立起來。由于當時經濟形勢好,加之生產原料的成本低廉,趙很快從這個小工廠上賺得了第一桶金。
一切變化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單靠出口生存的祁縣玻璃器皿加工產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外訂單銳減,很多小廠開始拿不到訂單,大廠則開始接以前從來不做的小額訂單,抗風險能力差的小玻璃器皿加工企業開始陸續倒閉,僅金融危機一年,祁縣玻璃器皿企業就從峰值時的160多家銳減到不足50家。
祁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申建平說,2008年10月以后,由于企業融資難、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等多方面因素。玻璃器皿產業面臨的形勢越發嚴峻,這個時候,大多數企業只能拿到低價生產訂單,一批抗風險能力差的小企業逐漸倒閉。而此時政府又要求企業降低能耗,這意味著又是一筆大的成本投入。
2009年春節后,經朋友介紹,越南勞動力成本低,當地政府又大力招商,在越南建廠穩賺不賠。
經過幾次實地考察,他發現,越南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供電供水、稅收等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而且對于能耗高的玻璃生產行業并沒有提出任何限制要求。相比國內越來越高的勞動力成本,越南勞動力成本則低得驚人,平均一個越南工人月收入只有300到400元人民幣,最高不過600元。
很快,趙理決定在越南距離胡志明市不遠的地方建廠,轉戰國外。
他說,玻璃器皿生產行業在國內是個夕陽產業,由于注定的高耗能特性,在國內生存的空間將越來越小。祁縣大規模玻璃器皿廠的倒閉源于金融危機,但仔細分析,沒有金融危機,這個行業也會被逐漸淘汰。
如今,他在越南的玻璃器皿公司已經有了兩個分廠,利潤相當可觀。經營模式仍然一半以上選擇出口歐美。他說:“我們現在正在嘗試著在本地銷售,和一些百貨公司、超市進行合作,內銷配合外銷是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繼趙理之后,祁縣當地一些倒閉和未倒閉的小型玻璃器皿公司也開始陸續轉戰越南。據趙理透露,已經有近10家原先本地的企業和他取得了聯系,請他幫忙接洽越南地方政府協商投資建廠事宜,順便向他取經經驗技巧。
轉型之精工
天生高耗能,即使轉產都改不掉這個屬性。沒有選擇外出建廠淘金的企業主們開始就地思考轉型方向,以面對越發嚴峻的節能降耗壓力。祁縣中小企業局局長申建平說,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 的政策要求,祁縣玻璃器皿生產企業經歷了改造電熔爐、天然氣爐、電氣混熔爐、電子烤花爐
設備等新技術,使玻璃 產業的環保達標率達到100%。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主說,不斷升級設備的同時,意味著企業資金的不斷投入。更換設備的大量資金,企業往往只能靠貸款一條路獲得,但目前企業貸款還是很困難,銀行總會從企業身上挑一些毛病不貸款給你。銀行的路走不通,中小企業只好求助于信用社了,但利息又相當高。
一方面是政策下的設備改造壓力,一面是資金缺乏又借貸困難的窘境。這種尷尬處境常年伴隨著祁縣玻璃器皿 中小企業。
張騰認為,玻璃器皿行業并不是一個朝陽產業,雖然為生活日用品必備,但畢竟是屬于高耗能、資源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國家對于資源型、高耗能的產業是不會支持的,轉型是必由之路,但卻相當困難。這個行業現在已經從以前的耗煤,轉成了耗電或天然氣,但始終摘不掉“高耗”的帽子。
如果轉型,可行的路目前來看只有提高產品工藝,向高檔藝術品發展,其次,則是出口轉內銷,將市場擴大到國內。
當地龍頭企業山西宏藝玻璃器皿有限責任公司的轉型形式,就是嘗試從普通生活玻璃器皿生產向高端精工
玻璃藝術品方向發展。
據該企業辦公室主任張騰介紹,他們生產的最高檔玻璃藝術品一件賣過近8000元人民幣,這在歷史上是最高的單價。但相比數十萬元的歐美精工玻璃器皿仍然有很大差距。
張騰說,國內市場對中高檔玻璃器皿的消費欲望不強,很少有人會花幾百、甚至上千元去買這些玻璃器皿。這需要一個消費觀念的改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美國市場對玻璃器皿的需求要遠遠高于中國。
這也是為什么國內這塊市場很難打開的原因所在。世界上玻璃器皿工藝領先的幾個國家,如
意大利、捷克等,他們把玻璃器皿當成藝術品來做,而不是國內流水線上批量生產,這才是產品的真正價值。
行業之殤
據申建平介紹,祁縣政府將組織本地企業與捷克合作建設
水晶玻璃生產線項目。水晶玻璃在歐洲被稱為“透明的黃金”。近年來,由于捷克受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高等因素影響,許多捷克企業有了在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中國投資或合作的意向。一旦合作成功,前期產值可達3億元,后期可達10億元。
一位計劃步趙理后塵轉戰越南的企業主說,這雖然是一個高耗能的產業,但它的產品卻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我相信短時間內還不可能被取代。既然如此,行業就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導。
現在的情況是,玻璃器皿生產行業沒有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準入
門檻,這就導致了很多人無論有多少能力、多大規模,都能進入玻璃器皿制造的行業中來。
這位企業主認為,正是缺乏行業的監管和準入制度,導致了玻璃器皿行業魚龍混雜的現狀。雖然經過金融危機的洗禮,大多數沒有抗風險能力的小作坊倒閉了,但隨著市場的走好,這些小作坊很有可能卷土重來。而對于這類小作坊來說,低成本投入的價格優勢,勢必造成玻璃器皿出口價格的一再壓低,久而久之凡是印有“中國制造”的玻璃器皿便失去了國際市場上的議價主動權,這對行業的傷害才是最巨大的。【完】
與【節能減排】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節能減排”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