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 09月03日消息 】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再加上中國政府強力推進結構調整,意味著過去以廉價為競爭力的“中國制造”面臨著階段性的轉變。正如我們過去所分析的,“中國制造”正面臨劃時代的改變。
讓很多企業感到困惑的是,過去的“中國制造”面臨壓力,新的“中國制造”模式又在哪里?中國提出了產業升級的目標,但“中國制造”升級的空間到底有多大?升級的空間又在哪里?
南都:社保乃職責何須土地換謝國忠:錯誤政策引發更嚴重危機謝作詩:匯率問題的本質劉啟誠:手機實名制為何拖四五年石敬濤:超級網銀背后衍生的利益評論周刊:三十而立三問深圳存款利率上浮將擺脫紙上談兵尷尬 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托雷多藝術博物館中,有一個造價3000萬美元的“玻璃館”(Glass Pavilion),這是美國“玻璃城”的象征,也是當地玻璃制造者留下的遺產。不過,這座“玻璃館”卻不是用美國本土玻璃制造的,而是用進口自中國的工藝復雜的、
彎曲的玻璃建造的!度A爾街日報》稱,整個美國沒有哪家公司有能力滿足這座流線型館舍的尖端建筑需求,盡管這項2006年發包的工程所使用的玻璃
熱彎和層壓技術正是數十年前托雷多本地人發明的。
多年以來,西方關注的都是中國服裝和家具生產商等低技術出口企業所造成的威脅。但在
玻璃行業所發生的情況,卻讓人看到一種更強大的挑戰已經到來,這就是中國擁有高技術專業能力的尖端、資本密集型企業,正在國際市場嶄露頭角。
接下托雷多“玻璃館”項目業務的中國企業,是總部位于深圳的中航三鑫。中航三鑫愿意投入資金開發復雜玻璃所需要的技術,而同類的美國公司則過于謹慎,更愿意走標準化流程,更想賺輕松錢。
中國
機械制造企業之一的三一集團,也把市場拓展到了世界工程大國德國境內。這家企業集團正在科隆附近建造的
混凝土泵廠計劃于
2011年初投產。三一集團的雄心是直擊德國出口成功的核心!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在從低成本的廉價產品轉向更加精密的產品。這種跡象不只發生在一兩個行業。實際上,在全球需求重心已向中國轉移的那些行業,如鋼鐵、機車、鐵路系統、
渦輪機、
特種玻璃、商用車輛等多個領域,中國企業露出頭角的現象并不少見!度A爾街日報》對此種現象的評價不低,稱那些“從國內市場的增長中充分獲利的中資企業,數年之間就彌補了西方工業化國家數十年的技術創新所拉開的差距”。
在我們看來,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們為“中國制造”怎樣實現升級提供了真實的路徑。有如下幾點能給中國企業帶來啟發:第一,中國企業做的仍然是發達國家公司所不愿做的,或由于成本因素而做不了的業務。盡管這些制造并不是最高端,但在向高端逼近的過程中,仍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第二,中國企業務必利用國內的市場優勢,堅持在研發領域加大投資,在國內市場需求強勁時完成產業升級。第三,中國政府應該加以配合,要求和鼓勵外資對中國加大技術轉移,鼓勵研發本地化。同時對本土化的外資也給予真正的國民待遇,如市場準入、政府采購等。第四,出臺一系列的支持政策,鼓勵中國企業搞自主創新、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并逐步走向國際市場。
在長期作為“世界工廠”的全球產業分工中,中國企業承擔了低端制造、廉價輸出的歷史角色。但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企業也積累了相當程度的制造能力和技術能力。在發達國家企業“退化”到只有依靠知識產權才能吃到普通市場的大餅時,中國企業也就有了機會。【完】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玻璃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