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相關人員應認真研究高層建筑
外墻外保溫系統滅火、防火及救援技戰術。
一些重大火災多數是在建筑使用過程中發生的,外墻外保溫系統火災具有保溫材料易被引燃、火災蔓延速度快、火災從外墻向室內蔓延、易形成立體火災、易危及臨近建筑物等特點。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此類外墻外保溫系統的保溫材料火災基本上是不可控的,易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及群死群傷事件。而隨著我國建筑節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領域的全面鋪開,外墻保溫材料已在我國建筑上大面積使用。在國家節能標準的要求下,人們如果不能嚴格控制易燃可燃保溫材料的使用,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的火災隱患,例如央視新臺址園區文化中心大火、上!11·15”膠州路高層住宅樓火災、沈陽皇朝萬鑫大廈“2·3”火災,都暴露出外墻外保溫材料的問題。因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外墻外保溫系統火災的高危性、提高材料及系統的防火性能、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識,防患于未然。傳統的高層建筑火災,主要是限于建筑內部防火防煙分區內的局部火災,戰術應用上以內攻為主,在著火樓層上層或下一層設防,防止建筑內部產生煙囪效應、產生內部立體燃燒,此類火災多是“從里向外”蔓延。與此不同的是,外墻外保溫系統火災則是“從外向里”燃燒。這類火災以前沒有遇到過,也沒有研究過。客觀上講,高層建筑(特別是
超高層建筑)的外墻應具有相應的耐火極限,但是,由于規范的滯后,在國家大力推行建筑外墻保溫的節能舉措之時,建筑內部消防設施對外墻外保溫材料燃燒陷于“不設防”的境地。此外,舉高消防車工作高度有限,行車時間加上到場展開工作的時間,趕不上外墻火災的蔓延速度。原本高層建筑火災模式多變就是世界各國消防的難題,外墻外保溫材料更是使之難上加難。因此,認真研究高層建筑外墻外保溫系統滅火、防火及救援技戰術已迫在眉睫。
應從法律、法規層面入手,制修定相關技術標準,增強建筑外墻抗御火災的能力。
1.將建筑外墻保溫材料防火設計內容納入正在修訂的《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之中,提高幕墻保溫系統的防火技術要求。
2.修訂外墻保溫材料及相關產品標準,積極促進防火性能良好的保溫材料及耐火構配件的生產和應用。
3.對于
密封材料的燃燒性進行嚴格規定,建議限制可燃密封材料的使用。
4.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和《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合并修訂中,增加相關規范的相關條款,使得適宜的高耐火等級產品能夠應用到建筑外圍護部分。
應推廣外墻保溫材料與
防火玻璃窗的結合應用、提倡高層建筑節能與防火的技術組合、提高防火安全等級。
在高層建筑中,外墻圍護結構的熱損耗較大。墻體是外圍護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按價值工程原理,發展外墻保溫技術是實現建筑節能的重要環節,不僅能節約大量能源,還能給住戶提供一個舒適的環境,帶來許多實惠。但是,現有的外墻保溫技術給防火安全帶來了隱患,如何解決外墻保溫與防火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李書俊
我國近期的幾起火災為行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高層建筑防火設計應用示范。在當前大部分
建筑保溫材料
燃燒性能未達到A級的情況下,采用防火玻璃窗與目前普遍尚在大量使用的(例如B1、B2級)外墻保溫材料結合應用的方案,是阻止火災蔓延、減少火災破壞,為生命和財產提供保障的一個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法。當高層建筑外墻發生火災時,防火玻璃窗可以有效阻止火災和煙霧向建筑內部蔓延及滲透,避免了普通窗玻璃受火破裂后成為火災的燃燒通道,引發內部火災并演變成復合型立體火災,保障建筑內部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目前,在技術手段上應針對不同建筑的防火等級、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使用狀況和我國的國情、外墻保溫材料的產業技術現狀,在大力推行建筑節能減排之時,采取多種技術組合的方式,達到相應的防火安全等級。
1.高度為60米以上的建筑部位,所有的建筑外窗應有耐火性能不小于1小時的技術限定,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層應設置水平
防火隔離帶。
2.高度大于等于24米小于60米的建筑部位,建筑外窗應有耐火性能不小于25分鐘的技術限定,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兩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3.高度小于24米的建筑部位,建筑外窗應有耐火性能不小于25分鐘的技術限定,其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其中,當采用B2級保溫材料時,每三層應設置水平防火隔離帶。
4.建筑落地外窗沒有窗間墻和窗檻墻,為防止火災層間蔓延,應設有不小于1小時耐火性能的限定。
5.需要設置防火隔離帶時,應沿樓板位置設置寬度不小于300毫米的
A級保溫材料。防火隔離帶與墻面應進行全面積粘貼。
據調查,防火玻璃及相應防火
型材在我國已實現產業化生產,造價與
鋼化玻璃差距不大(每平方米約增加100~200元),目前我國已經具備推廣、使用防火玻璃的成熟條件,應當加快這些
建材的推廣速度,確保建筑安全。【完】
與【建筑節能】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建筑節能”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
上一頁12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