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出發,在供過于求的環境下,企業破產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市場實現自我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當前中國
光伏企業真正的挑戰并不是反傾銷案,甚至也不是很多專家所說的過度依賴出口市場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企業預算軟約束下價格機制不再發揮作用: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兜底,使得優秀企業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近期,國家多部
門密集出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組合拳的方式對處于最困難時期的
光伏產業施以援手:商務部向歐盟
多晶硅企業發起“雙反”調查,同時將歐美光伏補貼歧視性措施訴至WTO;國家電網宣布11月1日開始,6兆瓦及以下容量的
光伏發電項目可以直接在當地電網公司申請并網;幾大光伏巨頭正在洽談國有化。可以預計,在實施積極擴大國內市場的政策后,國內不少光伏企業在短期內將獲得一線生機。然而,地方政府出手救助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無奈之舉,以防止出現大量光伏企業被巨額債務逼得破產。回顧光伏產業在短短幾年內就全面開花成為過剩產業的歷程,從產業的長遠發展來看,當前主要由政府來積極入市拯救光伏企業的做法可能并非最佳選擇,如何引導光伏產業回歸到市場良性循環的
框架之內才應該是相關部門更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目前光伏企業的困境直接原因就在于過分依賴海外的政策性市場。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前十大光伏企業產能占全球的30%;在2010年,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五成;2012年則進一步上升到了63%左右。如此眾多產能面對的消費市場主要是歐美市場,
2011年我國光伏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80億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額約258億美元,對外依存度維持在90%左右。如此驚人的對外依存度導致國外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國內光伏企業就難以承受。所以在美歐陸續對中國進行“雙反”的背景下,利潤大幅下降,行業迅速陷入困境也是必然的。從這個意義看,美歐“雙反”只是讓光伏企業的危機提早到來而已。
國內光伏產業在短期內由盛到衰的發展軌跡背后,政府之手可謂如影隨形。例如,無錫尚德與江西賽維的成長歷程堪為典例:2000年施正榮帶著技術與40萬美元回到江蘇無錫創辦公司,在當地政府及國資企業的慷慨資助下,無錫尚德于2005年成功在美國上市;2005年彭小峰在江西新余市成立賽維,同樣獲得了地方財政的全力支持,并于兩年后就走上了海外上市之路。相關數據顯示,到目前為止,全國有近300個城市大力發展光伏
太陽能產業,有100多個城市提出打造光伏產業基地,10多個城市提出打造雙千億光伏產業基地。因為優先扶持發展,所以光伏企業也就獲得大量優惠政策。政府積極推動的直接后果就是吸引了過多的資本投入這個行業,原本供不應求的市場因為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的企業而迅速出現了產能過剩。
更為嚴重的是,政府力量過度介入的結果就是光伏產業正常發展軌跡受到干擾,甚至背離了市場規律。無錫尚德與賽維模式的簡單復制直接導致
光伏產品低端同質化競爭嚴重,產業泡沫泛濫。其中最為突出的矛盾就在于,由于光伏發電上網成本高企、并網技術滯后等現實問題,致使國內市場僅能消化不到5%的產量,大批光伏制造產品不得不尋求向海外市場拓展,絕大部分產量需要靠海外市場吸納。顯然,如果一切都能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操作與運行,光伏產業是不太可能出現當前危機的。畢竟,這一產業才剛剛起步,不可能像傳統產業那樣,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哪怕是相對過剩。就此而言,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強力“推動”,光伏巨頭們就不可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達到當前的規模,更不可能出現巨額債務。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總結光伏產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推動這個行業未來更好地健康發展。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光伏產業的最大后果就是整個產業對政府與政策形成了高度依賴,這也給美國與歐盟進行“雙反”提供了機會與證據。因此,面對光伏行業當前的危機,政府更應當做的,已經不是如何拯救企業了,而是要冷靜地思考一下,政府的有形之手到底應當如何調控,如何才是真正地為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只有真正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光伏產業的發展才會減少成長的煩惱與代價。因此,政府當前施以援手只能使得光伏企業暫時避免出現更大危機,但是會使整個行業處于低谷的時間更長,整個行業發展更是無法做大做強。
一個奇怪的現象是,盡管光伏產業已經出現全行業虧損,但還沒有一家企業因此而倒閉。而在美國,去年曾發生過在一個月內有三家市場份額較大的光伏企業連續倒閉的現象。自2009年下半年起,國內
光伏組件生產商開始全面擴產,到2011年底全國總產能約4000萬千瓦,而當年全球光伏市場安裝總量僅2800萬千瓦左右,全國光伏產能一半以上閑置。從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出發,在供過于求的環境下,企業破產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市場實現自我良性循環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當前中國光伏企業真正的挑戰并不是反傾銷案,甚至也不是很多專家所說的過度依賴出口市場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在企業預算軟約束下價格機制不再發揮作用:地方政府的各種隱性兜底,使得優秀的企業無法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尤其需要提醒的一點是,我國光伏產業是以晶體
硅太陽能電池為主體,盡管使用太陽能的理念非常環保,但
太陽能電池板的生產過程會產生較大的污染。向光伏項目投入大規模補貼,相當于用財政資金為污染生產買單、為他國節能產業發展做嫁衣。所以,真正能夠拯救光伏產業的恐怕并非政府,只能是市場:優勝劣汰的效率更高,更徹底,也才能夠讓真正具有優勢的企業獲得充足發展空間,從而做大做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