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機遇與挑戰并存文/ 姚景源 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
未來5年中國經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 戰略機遇期主要是由中國階段性發展的特征決定的,可以概括為“四個化”,即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國經濟工業化不斷推
未來5年中國經濟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期。 戰略機遇期主要是由中國階段性發展的特征決定的,可以概括為“四個化”,即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中國經濟工業化不斷推進,城市化不斷擴張,市場化不斷完善,國際化不斷拓展。 “四個化”決定戰略機遇期 首先是工業化,中國經濟之所以產生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得益于工業化神話般的發展。全世界的經濟學家有一點共識:中國工業化現在處于中期,差距就是潛力,它還會強勁有力地支撐經濟發展。 改造和提升現有制造業加上扶持新興戰略性產業,把這兩大部署放到工業化中期這個狀態下,未來5年中國工業化會強有力地支撐中國經濟增長。 第二是城市化,中國的城市化率從1978年的17%到現在的51%,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目標就是在未來5年,每年城市化率要增長一個百分點左右,上千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強有力地支撐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很多問題都要通過城市化來解決,解決中國農民問題根本出路是城市化。工業化創造供給,城市化創造需求,中國宏觀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始終是需求不足,就是因為創造需求的城市化的發展速度滯后于工業化。 第三是市場化,中國經濟為什么充滿生機和活力,是因為按照鄧小平理論選擇了市場經濟。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完善市場經濟機制,使市場配置資源發揮最重要的作用,進一步充滿生機和活力。 第四是國際化,它使中國經濟能夠不斷拓展新的增長空間。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最擔心受沖擊的是汽車工業,實際上加入世貿組織那一年產量才200萬輛,現在發展到1800萬輛,不但沒有被擊垮,反而不斷拓展新的增長空間。 工業化會為中國經濟創造強大的供給,城市化為中國經濟創造旺盛的需求,市場化使整個經濟充滿活力,國際化又能夠為經濟不斷拓展新的增長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5年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 面臨多重矛盾與挑戰 另外一方面,中國經濟現在也面臨著深層次的諸多矛盾和挑戰,比如經濟結構問題、增長方式問題。如果我們從生產力角度分析,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極其薄弱,第二產業大而不強,第三產業比重過低。中國經濟出現不平衡、不協調,更多是依賴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消費對整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不足。現在中國經濟出現連續7個季度下行,根本上來說,就是這種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造成的。 另外從要素投入來看,過去長時間主要還是靠大量物質投入來支撐經濟增長,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這種狀態顯然不可持續。中國經濟諸多矛盾都在凸顯,人口老齡化、收入差距過大、社會保障不健全等,充滿挑戰。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5年要有憂患意識。 國內外一些學者用數學模型來分析中國經濟,把人口紅利、資源要素、環境等作為一個參數放到模型里去,然后得出中國經濟將告別輝煌的結論。這個模型值得我們去思考,但我不贊成這個結論,因為有一個重要參數沒放進模型中,就是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推動了中國30多年的增長,我們把改革開放作為未來中國經濟根本動力的話,中國經濟將再創輝煌。 姚景源 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現任國務院參事室研究員、中國統計學會副會長,對中國流通體制改革、對外經濟貿易、三農問題、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分析等方面有較深的研究。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有文章版權,歸中國幕墻網和作者所共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轉載要求: 轉載的圖片或者文件,鏈接請不要盜鏈到本站,且不準打上各自站點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本站水印。
隱私條款: 除非特別聲明,否則文章所體現的任何觀點并不代表中國幕墻網。 本站轉載或引用文章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將其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