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幕墻網】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同時增加環境負荷。據統計,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
設備。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又消耗了全球能量的50%左右;與建筑有關的空氣污染、
光污染、
電磁污染等占環境總體污染的34%;建筑垃圾占人類活動產生垃圾總量的40%。
綠色建筑的定義: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
綠色建筑是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入建筑領域的結果,將成為未來建筑的主導趨勢。目前,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綠色建筑的研究,許多國家和組織都在綠色建筑方面制定了相關政策和評價體系,有的已著手研究編制可持續建筑標準。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資源等條件不同,對綠色建筑的研究與理解也存在差異。
我國政府從基本國情出發,從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節約能源,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角度,提出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
公共建筑”,主要內容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即“四節”)與環境保護,注重以人為本,強調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講,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與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提法不同,內涵相通,具有某種一致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建筑和可持續建筑理念。
我國資源總量和人均資源量都嚴重不足,同時我國的消費增長速度驚人,在資源再生利用率上也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各地區在氣候、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民俗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中國現有建筑總面積400多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還將新增建筑面積約300億平方米。在我國發展綠色建筑,是一項意義重大而十分迫切的任務。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建筑評價體系,反映建筑領域可持續發展理念,對積極引導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促進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