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米、198米、288米、310米……不斷攀升的數字,正是惠州高樓的成長刻度表。就在距離 “惠州誕生第一座300米高樓”成為熱議話題的三個月后,近日,惠州“第一高樓”再被刷新,據悉,這個位于金山湖片區的項目規劃樓高310米,成為現任的“最高樓主”。
惠州第一高樓身長310米
惠州“第一高樓”高度不斷被刷新
2012年,曾有市民詢問記者為何惠州沒有超過300米的高樓,并希望惠州能夠早日建設出來300米以上的高樓。不過兩年的時間,這個愿望便得到了實現。
最先滿足市民愿望的,為江北菊花頭地塊的金泓國泰城。今年3月份,該項目的對外信息上顯示,規劃樓高73層,約297米(加頂部裝飾結構將超300米),雙塔寫字樓兩棟,以及43~47層150米~165米高的樓體12棟。彼時,“超300米”“73層高”等字眼,一時間成為熱詞,金泓國泰城也在熱議中,取代288米高的佳兆業中心成為惠州的第一高樓。
正當人們還在為 “惠州首現300米高樓”而感到自豪的時候,不足百日,位于金山湖片區的大朗肚地塊項目規劃建設310米高樓的消息傳出,讓市民再度振奮。
“300米就像個臨界點,一旦打破就會不斷被超越。”市民姜先生稱,“那么多年都沒有300米的高樓,現在一下有了兩棟,說不定以后還有更多。”
“第一高樓”不斷長高,是好還是不好?記者隨機采訪了身邊的市民。
市民楊曉燕稱,感覺有好有壞。“好的來說,惠州的形象更接近大都市了;不好一面是,感覺惠州高樓這么多,是否有人買令人擔心。”剛剛成為金山湖片區某樓盤業主的李先生表示,金山湖片區就缺個地標性建筑。“以后請別人來我家,不用再告訴他們怎么走,直接說地標就行了。”
規劃部門:除特殊地段建筑高度未限制
與老人們聊天,會從他們的口中了解到惠州曾經是何面貌,亦會清晰地認識到,在當今高樓聳立的背后,又曾有哪些“地標先驅們”奠基了今日的第一高樓。
從這一輩向上追朔幾代,那時惠州的高度地標應該是西湖的泗洲塔,塔高7層,建在西山之頂,聳立于平湖之上,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改革開放后,經濟浪潮席卷中國大地,惠州的建筑高度也在不斷攀升。上世紀60年代,惠州最高的建筑當屬12層的南壇大廈;80年代,20層的國商大廈拔地而起,刷新了惠州的地標高度記錄;到了90年代,31層的天悅酒店再次拔升了惠州的高度;后來,42層世貿中心大廈一度成為惠州人民的驕傲;時隔幾年,198米的富力國際中心矗立于東江邊,還未坐穩“第一高樓”的交椅,便被佳兆業中心66層288米的高樓搶去;2013年底,佳兆業中心廣場經營還未滿一年,便被金泓國泰城奪去“最高樓主”的美譽,成為新的惠州第一高樓;三個月后,惠州樓高被大朗肚地塊項目再次刷新。
在這場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競賽中,惠州的天際線不斷被“描高”,而下一次又將被誰超越,目前尚是個謎。面對不斷攀升的“天際線”,很多市民質疑,惠州是否有相應的標準限制?
“建筑限高沒有嚴格要求,完全取決于市場。”市住房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工作人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據悉,該局在編制各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或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條件告知書》時,除對歷史街區、特殊景觀地段有建筑限高要求外,對惠州其他區域的建筑限高沒有嚴格要求。
摩天大樓更易吸引品牌企業入駐
2012年,由全國摩天高樓粉絲和建筑業、傳媒業人士共同編撰的《摩天城市報告》顯示,若采用152米為統計基線的美國標準,截至2012年,美國有533座摩天大樓,中國則有470座摩天大樓。但中國在建的摩天大樓還有332座,占全球在建的摩天大樓的87%。預計至2022年,中國摩天大樓總數將達1318座,是美國536座的2.5倍,其中80%將建在中小城市。
時過兩年,新的統計數據尚未公布,但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擺在眼前:中國摩天大樓只增不減。
對惠州而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愿望,在政策引導、城市形象、政府業績、城市發展規劃等諸多因素的推動下下,蔓延成了開發建設的熱情。“城市核心區域土地資源的有限性也就意味著必須提高容積率來實現土地的集約利用。提高容積率也就意味著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其建筑高度將達到區域內的高值。”有業內人士如是分析。
該人士還稱,一些地方之所以熱衷于高樓建設,一是通過摩天大樓項目建造地標性建筑,提升城市形象,顯示當地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政績;二是通過摩天大樓項目吸引一些品牌企業入駐,帶動整個項目或區域企業的聚集,提升區域板塊的城市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