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風荷載取值
根據汕頭大學風洞實驗室《廈門杏林灣營運中心12#樓—風洞試驗報告》提供的分析數據與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計算的風荷載值,取兩者比較之大者。具體數據如下表1所示:
表1 風荷載取值
(3)風振分析
圖16 風洞試驗模型
本項目在汕頭大學剛性模型風洞測壓試驗的基礎上,采用剛性模型風洞測壓試驗的數據,進行“風致響應及等效靜力風荷載計算”。
在高層建筑結構(詞條“高層建筑結構”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的風致響應分析中,其力學模型大致分為三類:分別為串聯質點模型、層剛片模型和精細的空間有限元模型,本項目采用了精細的空間有限元模型,見圖1-2。圖1-2是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提供的ETABS高層軟件模型轉換為SAP2000軟件的模型。
采用汕頭大學風洞實驗室測量的脈動風壓時程數據,首先分析得到測點上的脈動風壓均方根、脈動風壓功率譜,再按空間結構隨機風振分析方法對該高層建筑結構進行風振動力分析,包括順風向、橫風向和繞豎軸的扭轉空間風致振動,連同平均風荷載一起,給出每一樓層的三分力(水平X、Y 向合力和繞Z軸扭矩)等效靜力風荷載;同時給出脈動風荷載作用下每一塔樓頂部樓層的峰值加速度值,以判斷人體舒適度用。
圖17 風振分析分析模型
第1階振型(f1=0.1797Hz)
第2階振型(f2=0.1856Hz)
圖18 風振分析分析結果
表2 頂部樓層中心最大加速度(m/s2)
表3 頂部樓層角部最大加速度(m/s2)
4.2.1 設計原理及方法
(1)有關內力和變形(詞條“變形”由行業大百科提供)的計算均采用彈性方法進行,對部分變形較大的場合,如索結構,考慮幾何非線性的影響。
(2)進行構件的設計計算時,對于靜定結構,采用材料力學、彈性力學的相關假設、公式、原理及方法進行計算;對超靜定結構,一般利用結構設計軟件進行計算。
(3)進行面板的設計計算時,一般是基于撓度不大于厚度條件下的彈性小變形理論,采用彈性小撓度計算公式,并考慮與大撓度分析方法計算結果的差異,將應力與撓度計算值進行折減;對支撐條件比較特殊的面板,一般采用有限元方法進行計算。
(4)除按上述原理及方法進行結構設計計算外,還需遵守現行相關規范的規定。
4.2.2 設計荷載分析與組合原則
在作用于幕墻上的各種荷載中,主要有風荷載、地震作用、幕墻結構自重和由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作用效應等等。其中,風荷載、地震作用為作用在幕墻上的動荷載;結構自重和由環境溫度變化引起的作用效應為作用在幕墻上的靜荷載。
在幕墻的節點設計中通過預留一定的間隙,消除了由各種構件和飾面材料熱脹冷縮(詞條“熱脹冷縮”由行業大百科提供)引起的作用效應。所以,作用于幕墻立面的平面外荷載、地震作用,幕墻平面內主要是幕墻結構自重,其中風荷載引起的效應最大。
在進行幕墻構件、連接件和預埋件承載力計算時,采用荷載設計值;進行位移和撓度計算時,采用荷載標準值。
(1)風荷載
按規范要求,風荷載分項系數應取=1.4,即風荷載設計值為:
W =γ/W·Wk…………………………… (4.2.2-1)
(2)地震作用
幕墻平面外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計算公式如下:
qEK =βEαmax·Gk/A………………… (4.2.2-2)
式中:
qEK為垂直幕墻平面的分布水平地震作用(kN/㎡) ;
βE=γηζ1ζ2≈5.0(按《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10),其中,γ=1.4,η=0.9;ζ1 =2.0;ζ2=2.0;
αmax為水平地震影響系數最大值;Gk/A為單位面積的幕墻結構自重(kN/㎡)。
按規范要求,地震作用的分項系數取γE = 1.3,即地震作用設計值為:
qE =γE·qEK=1.3 qEK…………………… (4.2.2-3)
(3)幕墻結構自重
按規范要求,幕墻結構自重的分項系數取γG=1.2(自重起主要控制作用時為1.35)。
(4)雪荷載
按規范要求,雪荷載的分項系數取γG=1.4。
(5)施工荷載、清洗荷載等:按規范取值。
(6)荷載組合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